囊盘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炁学原理 > 五、宇宙的四季运动

五、宇宙的四季运动(1 / 1)

五、宇宙的四季运动

1929年,西学科学家埃德温·哈勃经过观测发现,总星系内的河星系只有红移没有紫移。总星系普遍存在红移,说明总星系正在膨胀之中。根据多普勒效应,即红移公式Z=v/c=△λ/λ(Z<1时)或者[(1+Z)2-1]/[(1+Z)2+1](Z≥1时),以及哈勃定律v=Hr,[其中:红移量Z=R(t0)/R(t)-1,R为宇宙尺度(宇宙半径),v为河星系的退行速度,H叫做哈勃常数,r为河星系的距离],可知河星系正在彼此远离,相互分散,而且越远的逃离速度越快,有些以近光速运动,显示正在进行着宇宙的极速膨胀运动,或者说宇宙处在爆炸状态。利用西利格定则判定,宇宙(其实就是总星系)是早期密、现在稀,宇宙在加速膨胀运动中。根据这些现象,西学认为总星系(宇宙)在爆炸膨胀之中,而且是进行着加速膨胀(也有的说是减速膨胀)。人们以此作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有力证据,是空间在膨胀的证据。该理论导致了相对论宇宙起源理论的诞生。由于宇宙的膨胀,使宇宙的温度不断下降。问题是总星系的这种膨胀运动会永远发展下去吗?西学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会一直膨胀下去,但是也有人认为不会,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膨胀,转为收缩。

炁学揭密解惑:总星系并没有爆炸,只是在进行胀缩运动。宇宙没有整体上的运动,炁体没有动,动的只是宇宙炁海里的天体、天体炁流和天体炁子。总星系里的河星系之间的膨胀就像大海里的鱼群在迅速散开一样,但是海水并没有膨胀。观测事实表明,天体总是以星系的形式存在,星系总是以近圆的椭圆轨道的形式进行公转运动,而且中心天体总是比较热而且转动也比较快。于是天体都会像太阳系里的地球一样,出现四季交替变化的活动现象。因此,对于星系里的天体,好像是在进行胀缩运动,如图所示。公转天体处在四季变化之中,是由于处在膨胀和收缩之中,就是远离和靠近中心天体,因此会引起天体炁子的能级在进行高低变化。在A→B→C的过程是膨胀的过程(速度快的叫做处于爆炸状态),在C→D→A的过程是收缩的过程(速度快的叫做处于坍缩状态)。膨胀的时候出现红移现象,收缩的时候出现紫移现象。就是这样,天体总是在膨胀和收缩、红移和紫移之间交替运动变化着。其中,处于A→B是加速膨胀阶段,B→C是减速膨胀阶段,C→D是加速收缩阶段,D→A是减速收缩阶段。四季运动导致了星系的呼吸运动。收缩阶段星系炁子能量逐渐增加,星系内能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膨胀阶段则反之。星系内能增加也必然引起星球内能的提高,也就是使星球炁子的能量增加,导致星球活动加强。如果是与相临星系恰好都处在同一个阶段,则轨道的大小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温度(炁子能量)、公转周期和公转速度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根据地质研究发现,13亿年前,地球的一年是13~14个月,有546~588天,每月42天,每天15~16小时,几乎比现在的每年365天,1天24小时快1倍。这就是四季叠加的结果。叠加越多引起的这种变化就会越大。如果总星系是处在加速膨胀运动中,说明总星系是处在A→B阶段;如果总星系是处在减速膨胀运动中,说明总星系是处在B→C阶段。其实银河系也是处在膨胀(红移)之中,因为恒星都在做弥散运动,弥散速度从10~130Km/s不等。

图5.7天体的四季变化

这样的变化同样会导致四季热效应的叠加或者叠减,就是冷热程度加强或者减弱(本质上就是使星系炁子的能级发生变化)。随着星系炁子数量的改变,星系会发生膨胀和收缩的呼吸样运动,体现在温度的改变,就是星系内能(星系炁子)的改变。地球气温在过去的1.8万内有过三次寒冷期和两次温暖期。地球曾经经历过三次大冰期是:6~7亿年前的震旦纪大冰期、2~3亿年前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200~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最近一次冰川期是1万年前结束的。1.8~1.5万年前是气温最寒冷的时期,也是10万年来气温下降最大的时期。根据研究,那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台湾、海南和大陆是连成一体的。7千年前温度上升到最大。4千年前气温又下降,到3千年前下降到最低点,后来温度又上升,到800年前上升到第二次温暖期,之后转入冰期,到1850年结束,直到现在为温暖期,也就是间冰期。冰川期气温比间冰期低3~7℃,降水量也比较多。2002年美国报道称:有迹象表明第五纪冰川期即将到来,我们已经踏进了一个新的冰川期。2004年报道,从南极冰层研究知道,下个冰川期将在1.5万年之后到来。过去74万年出现了8个冰川期,之间有8个比较温暖的间冰期。两大冰期之间叫做间冰期,是气温比较温暖的时期。发现的3个间冰期是:寒武纪——石炭纪间冰期、三叠——第三纪间冰期、现在所处的间冰期。每两次冰期之间(地球大冰川期)大约是2~3亿年,跟太阳系绕银心的公转周期(日绕银一周)2.5亿年是一致的,这不是巧合,而是星系胀缩运动(四季运动)的结果。恐龙在6千万年前消亡,与6千万年的1/4公转时间一致。2002年美国报道说:太阳系行星运行轨道的突然改变有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太阳系行星的运行轨道在6500万年前才逐渐稳定下来,正好是恐龙灭绝的时期。43万年前出现了界限V的巨大变化,间冰期变短,间冰期的气温也上升了。目前的间冰期大约会维持2.8万年。研究表明,地球气温上升1℃,作物生长界线将北移100公里。这是日地等星系炁子改变引起的地理现象。一般的胀缩变化只是引起气温的变化,例如地球绕日转动引起的正常的四季气温变化。

现在让我们大体估算一下总星系的膨胀或者收缩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根据天体公转运动周期的变化规律,可以大体上知道其胀缩时间(周期):月绕地的周期是30天,地绕日的周期是1年(365天),日绕银(指银河系中心)的周期是2.5亿年(108年量级),银(指银河系)绕总(指总星系中心)的周期应该在1014年(百万亿年量级)以上。

炁学这样的星系胀缩理论,既符合天体现象和观测事实,又符合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吸引和排斥、收缩和膨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最后再次指出,进行胀缩运动的是天体,不是宇宙炁海。炁海恒静,炁体是不动的,运动的只是天体和炁流。相对论是天体的学问,所讲的“空间会随时间而膨胀或者收缩”,实质上讲的只是天体空间(总星系空间),并不是宇宙的炁海空间。天体中的星系永远在进行膨胀和收缩的运动,既不会分离而瓦解也不会碰撞在一起而毁灭。星系的这种胀缩运动,同原子里的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是一样的,都有相同的转动机理。原子中的电子会增加或者减少,是因为原子同其它原子相互接触才引起的,星系之间距离十分遥远,又十分的分散,没有直接接触碰撞的机会,所以星系体系是十分稳定的,不会毁灭也没有诞生,只是进行内部的演化而已。活动星球就像放射性原子,稳定的星球就像稳定原子。不跟外界接触作用,一块铁永远不会变化,只有同空气或者其它物质接触,铁才会发生化学变化,变成铁的化合物,使铁炁子变成了铁化物炁子。星系之间没有直接作用,所以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对于天体普遍存在的四季运动现象也有人认识到了。罗正大先生在《不可视觉物质——暗物质和量子外力》、董妙先先生在《多四季论》中进行了介绍。董先生的书我没有看见,罗先生的书是一位姓张的四川网友在2005年9月的时候寄送的,我看了。罗先生的书专门介绍和阐述了“不可视觉物质、暗能量和暗物质”的问题,还提出了“量子外力”和“量子斥力”的新概念,并且用这两种量子力阐述了天体问题(实际上只是斥力的两个反映:“量子斥力的叠加在无限宇宙形成满态的量子外力”。对于产生量子外力的物体来说是量子斥力,对于受到这个量子斥力作用的物体来说则是量子外力,仅此而已):量子外力使天体收缩,量子斥力使天体膨胀。罗先生在该书里用“量子外力”推翻(代替)牛顿的“万有引力”的观点是偏颇的。其实,万有引力揭示了炁海里的引力炁流,量子外力则揭示了炁海里的斥力炁流,两者都只是揭示了事物的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只有结合起来,用引力和斥力同时阐述事物才是完整的,才符合炁学原理——炁粒同时生产阴阳两种炁流,才符合哲学原理——引力和斥力、吸引和排斥、膨胀和收缩是宇宙普遍存在的规律。哲学早就认识到,引力和斥力是不可分割的矛盾体。早在1755年,康德就同时用引力和斥力解释天体现象。康德在用牛顿的万有引力解释天体现象时发现了困难,于是提出了斥力的概念,在其作品《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根据牛顿的定理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现在罗先生只用斥力而放弃了引力,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退步,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万有引力定律是经过无数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事实反复证实的物体作用规律,是不用怀疑的科学真理。网上掀起一股反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浪潮,实在是无知的闹剧。正是由于缺少考虑斥力作用,只考虑引力作用,所以对于有些天文现象难于完善描述。对于引力和斥力的本质,在本书里已经进行了揭示。罗先生对万有引力的认识是错误的,他说:“是牛顿把外力对地球的压力错误地当成了引力。在宇宙中起收缩作用的力应该叫做量子外力,而不应该叫做万有引力”。罗先生对暗能量和暗物质的认识也是错误的,他认为:“暗物质是可视觉物质(指散布在宇宙空间的微观天体——是由未知粒子构成的),暗能量是不可视觉物质”。在总星系中,暗物质占物质总量的23%,起引力作用,使星系收缩,其实就是引力炁流;暗能量占物质总量的73%,起斥力作用,使星系膨胀,其实就是斥力炁流。两者都是不可见物质——虚物,而且还是流动着的虚物,没有包括静止的虚物,可见物质只占物质总量的4%不到。

最新小说: 下路禁止秀恩爱[电竞] 变身反派少女 北地枪王张绣 穿成病弱反派后 火影中的学习大师 召唤玩家后我成了海王 从乡村球队走向豪门列表 全职召唤法师 小倾心 木叶之赚钱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