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动系统
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后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觅食、逃避伤害、迁移、求偶、交配、生育等生命运动。运动的环境有水、陆地、土里和空中。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叫做飞行,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叫做游泳。水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样。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蝗虫可跳30cm高70cm远,跳蚤可跳15cm高30cm远,青蛙可跳23cm高50cm远,袋鼠可跳3m高9m远。生命在于运动,通过锻炼,可以提高运动系统的质量、力量和活动能力。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发育,使肌肉发达、骨头变壮变长、关节灵活牢固,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有利于身体健康。经常运动锻炼的人可以长高4~10厘米,长壮,提高抗性和体质。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的活动表现,是动物运动方式。根据行为发生性,动物的行为分先天性行为(也叫做本能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也叫做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遗传而得的,是生来就会不需要学习的行为;后天性行为是需要学习才会的行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学习形成习惯性。先天性行为例如:大马哈鱼每年从海洋返回河流产卵,不久就会因为体弱而死亡,幼鱼再也看不见父母。但是小鱼在河水中越冬后,春天能够自己沿着父母的航线游向大海,成熟后又能够返回诞生地产卵;变色龙、比目鱼能够改变颜色,尺蠖变形像树枝,毒蛇释放毒素,乌贼喷墨,金龟子假死,蜥蜴和壁虎自行断尾,黄鼬释放臭气,雌蚊吃血,雄蚊吃植物的汁,红色能够刺激三刺鱼产生攻击行为,等等。根据行为的功能性,动物行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取食行为(抓捕获食、食物加工、种养、贮存)、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生物钟现象。有日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年节律)、社群行为(群居现象、社会等级现象、分工合作现象)等。大多数生物是有繁殖季节的。这些生物随着性器官的成熟就会出现繁殖行为。雌鱼先排卵于巢中,雄鱼后排精于卵上,完成受精过程。这是分体方式受精。人类等大多数动物是合体受精。炁学提示:动物行为由炁流决定。由体内炁流决定先天性行为,由体外炁流决定后天行为。先天行为也需要后天环境的刺激才能够发生作用。
运动由运动系统完成。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肌肉)等器官组成,能够使人的肢体产生各种运动,有运动、支持、保护、造血等功能。骨骼肌受到刺激,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收缩,牵引骨绕关节转动,完成各种动作。
1、骨。
人的骨骼(骨架)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头骨分脑颅骨和面颅骨,起到保护脑、眼睛耳朵等头部器官的作用;躯干骨包括脊骨(脊柱,由三十几块椎骨组成,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肋骨和胸骨,起到保护脏腑(胸腹器官)的作用;四肢骨有手骨和脚骨,有行动、劳动的作用。人体内最小的骨是听骨。人的高矮由骨架决定,与遗传、营养、锻炼有关。
骨器官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长骨多呈管状,由骨质、骨髓、骨膜、骨髓腔、血管等组成。骨质由骨松质和骨密质两种。骨质中有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盐。无机盐主要是钙盐,使骨质坚硬。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使骨具有韧性。大人的骨含有机物约为1/3,无机物约为2/3,所以骨坚硬而有弹性。男人成熟的肱骨能够承受约850公斤的压力,股骨能够承受以300公斤的压力。小孩的骨含有机物超过1/3,因此骨头比较柔软,弹性大,不容易骨折,容易变形。老人的骨则无机物增多,骨头硬而且脆,弹性小,容易骨折。骨中间的骨髓腔,在骨髓腔和骨松质里有骨髓。儿童的骨髓全部是红色的,叫做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黄,叫做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色骨髓没有造血功能,遇到大量失血时可以暂时恢复造血功能,主要起到贮存营养的作用。骨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为骨提供营养,对促进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儿童的长骨两端有软骨层,能够产生骨组织,使骨长长,使人长高。成骨细胞使骨长粗。骨内有破骨细胞,能破坏和吸收骨髓腔周围的骨组织(原骨组织),使骨髓腔扩大,而使骨保持一定的厚度。一般情况下,女子在22~24岁,男子在23~25岁,软骨层就不存在了,就不能再长高了。
2、关节。
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关节腔分泌滑液,起到润滑关节的作用。关节病有关节损伤、关节脱臼和关节炎等。
图6.31关节结构
3、骨骼肌。
人体的主要肌肉有头肌、颈肌、胸肌、背肌、腹肌、膈肌、四肢肌等。人体有600多块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经常锻炼的人可以达到50%。
肌肉器官由肌腱和肌腹组成。肌腱由结缔组织组成,连着骨,肌腹由肌纤维组成,连着许多血管和神经。肌肉受到刺激后能够收缩。肌肉受到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肌肉收缩牵动骨头产生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