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喇嘛赶回驻地西五台时,赵道长却是又惊又喜,满脸狐疑的说:“老黄啊老黄!你这两天去那里云游?走的时候一!?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啊?你还不知道吧!昨天的一场大暴雨真的是百年一遇,史无前例啊!你看到没有,西五台方圆百十里的地方,到处山移河崩,庄稼田禾尽毁,粮食作物颗粒无收,乡民们更是叫苦连天,怨声载道,这场暴雨已经给乡民们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和深重灾难,看来饥荒之年已是再所难免了!还有部分乡民找上山来说是要和你理论算账,他们说:大家供养你这么一个喇嘛就是为了堵白雨(暴雨)来,想不到非但白雨没堵住,关键时候还脱离岗位,致使广大人民群众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群情激愤,甚至还说由于你的失职失责致使群众财产受损,他们说还要追究你的责任,赔偿他们的经济损失,我好说歹说才劝慰他们回去了!老黄同志,你不辞而别,神秘失踪,不知道你在外边干什么去了?!”
黄喇嘛面对赵道长的质疑和疑问,无奈的苦笑了一声说:“老弟别误会,老兄我此入佛门后便四大皆空,一没有在外面寻花问柳,二没有去外面坑蒙拐骗!这次不辞而别实属事发仓促,容不得向老弟道别……”
黄喇嘛便向赵道长如实讲述了一遍他所遭遇的诡异经历……
赵道长听完后觉得不可思议,惊叹的说:“原来这一次的洪涝灾害是狗望山的瞎蟒一手造成的啊!这个瞎蟒为了达到目的,竟然把黄兄掳去做了人质,把你软禁在那里,他们才好实施这个罪恶的计划啊!”
黄喇嘛叹息说:“这个瞎蟒就是当地的一个祸害,我看她的道行来头,家底老巢,她至少在狗望山盘距潜藏了上千年了,是一个道行很深很深的老妖精了,她的存在,在当地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而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这个隐患不除,这里的百姓绝对没有好日子过!”
赵道若有所悟的对黄喇嘛说了一句禅语说:“你从那里来,该从那里去!”
黄喇嘛听了赵道蕴含玄机的禅语后沉思了很久很久……
黄喇嘛沉思许久后才说:“我从那里来,该从那里去……我来此藏地高原的色目寺……我为什么来到这个西五台,来这里是干什么?!……记得就在我离开色目寺前往内地启程之时,我的上师多吉活佛曾对我说:这次你去内地,有一项神圣而神秘的任务要你去完成,这个神圣而又神秘的任务牵扯到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伏藏”,而这个神秘的“伏藏”却隐藏着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秘密,这个秘密隐藏着什么,至今谁也不知道,也是一个千古之迷。按照色目寺历代沿袭的规制惯例,历代寺内必须按照规制惯例往内地派遣一名高僧,要去的目的地便是西五台,西五台据说就是潜藏着神秘“伏藏”的所在地。按照历代寺内上师活佛传授的说法,这个古老神秘的“伏藏”是由明朝时的一个得道高僧何灵潜藏下来的,何灵儿的真身是西方降龙罗汉,历劫磨难,降伏了内地的一个妖精后功成归真。他潜藏在西五台的神秘“伏藏”据说是镇慑那个妖精用的,那个神秘的“伏藏”与那个妖怪有关,那个妖怪是否还在,暂且不得而知。既然何灵儿在西五台潜藏一个“伏藏”,也有一定的道理。按照历代本寺活佛的惯例遗训,我们要做的只能是遵重惯例遗训,往西五台派驻僧人,至于要解开那个神秘“伏藏”的秘密,凡事都有定数,自然有雪消冰开,功到自然成的一天,我们现在要做的只能是尽人事,以知天命罢了!……”
黄喇嘛感慨说:“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这个明朝潜藏的一个“伏藏”究竟藏在西五台的什么地方,里面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就连我奔着这个“伏藏”而来的人也搞不清楚,这个“伏藏”几乎成了无人解开的千古之迷了!”
赵道说:“你说的关于“伏藏”的来历与当地的民间传说如出一辙,民间也有这么一说,传说何灵儿降伏妖怪后便归隐西五台,在西五台坐化飞升成仙,人们为了纪念他降妖除魔的功勋,便在西五台建了一座伏龙殿,伏龙殿里供奉的是降龙罗汉,传说何灵儿即是降龙罗汉的化身。西五台的这座伏龙殿已经成了历史文物遗迹,据说这座伏龙殿始建于明朝,据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俗话说:解铃还得系铃儿,要解开这个神秘“伏藏”的秘密,还得去问问伏龙殿里的降龙罗汉了!”
黄喇嘛一听赵道这么一说,自觉好笑,便怼说:“赵道长神通广大,你要是能让伏龙殿里的降龙罗汉开口说明这个“伏藏”的所在之处,我便服你,从今以后我便叫你赵兄就是!”
赵道被黄喇嘛怼对了一下,回敬说:“天地有情,万物有灵,你别小看神像只是泥塑木雕,他们皆有灵感神通,说不定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这位降龙罗汉已是心知肚明,只是不愿开口参加讨论罢了,不然他老人家一定会向你指点迷津,告诉你那个“伏藏”的所在和秘密了!……”
黄喇嘛觉得赵道说的话似是而非,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唯心主义最讲究的便是心诚则灵,传说中的那个“踏步敬香”的故事便是最好例证。赵道的一句玩笑话如醍醐灌顶一样令黄喇嘛茅塞顿开,灵光乍现……他马上意识到:能解开神秘“伏藏”的秘密钥匙,会不会就藏在伏龙殿里?我不可能让一个神像张口说出秘密的真相,但也许从这里能解开这个神秘“伏藏”的秘密!……
黄喇嘛想到这里,兴奋的对赵道说:“你说对了!这个神秘“伏藏”的秘密就在伏龙殿,走!咱们去伏龙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