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王氏很满意。可就是丈夫钟德清仍然早出晚归,忙得不见人影。不远处的废旧厂房经过一番改造,据说是他和朋友们的创业基地,和事业腾升的处所。
创业啊,感觉好遥远。说起来王氏就算有了一点点自省,骨子里也还是村妇一枚,还是头发长见识短、头发短见识更短的那种。
她觉着,只要自家男人不游手好闲的四处晃荡着,有正事干全家人衣食可足就行。哪怕是苦点累点,他们还年轻,熬一熬咬牙一挺,也就过去了。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里,缺衣少食,资源非常的匮乏。买匹布给小娃添件新衣裳,都得持有布票才行。有钱没票,连出门打瓶酱油都不成,事事物物都要计划经济。
他们在乡里生活时,每天都还有去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每天累的腰酸背疼手也糙了,有时候连例假来了肚子痛得要命,都得坚持着去报道,简直没得商量。
很多人辛苦了一辈子,也只是在温饱线上拼命的来回挣扎而已。为什么呢,那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保护措施也做的不好,小娃一个接一个的出生,添人口添得比什么都快。
人多了,粮食布票就那么些,相应的人均平下来就少得可怜。所以说,能吃饱穿暖是大多数当时人,尤其是正长身体的小家伙们最大的共同心愿了。
好多家里孩子多,常常是哥哥姐姐的旧衣裳轮流传下去。传到老幺时,衣裳已经破破烂烂看不出本色,可只要还能凑合,缝缝补补就又得套在身上继续发光发热了。
吃饭是锅里煮着的一大团杂七杂八的东西,有什么吃什么。哪儿有的选呦,今天吃什么,明天做哪样新鲜。嘿,得嘞吧,醒醒眼。
吃饭时还得手快眼明,盛饭去得晚了连汤都没剩下几口。重起炉灶再做?痴人说梦吧您,下一顿都没得吃了,这么多张嘴巴呢,还是忍忍吧。
至于梦想和事业这种东西,那太奢侈了。可以说,有些人一辈子都不知道那是什么。嘿,快告诉我,这东西能吃么可以填饱小肚皮不呢?
嗨,不能解决眼下的燃眉之急,饭都吃不饱的话,还谈那些有的没的做什么。纯粹是对不起自己这张嘴,和在折腾家里那帮嗷嗷待哺的小子丫头们嘛。
所以说,倒也怨不得王氏目光浅薄见识不长远。她一介妇道人家,都已经嫁人生子了,又几乎目不识丁,思想随大众落后些,也是必然的了。
但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时代里,无论社会多么动荡,人心怎样不安惶惶或者麻木无感。总有一批人嗅觉灵敏眼光独到,又敢于行动勇于实践,能放手一搏去拼命。
在特定的年代里,这批人也许称不上智者,但却足够聪明。在当时也许只是无名小卒,声名不够响亮。但凡坚持下去做事灵活并不改初衷的,最终大多能有所成。
这样的一份子人,他们太标新立异,即使不被当时人理解,也是不会被人很快遗忘的。其具备的效应和影响力,是要在日后才能慢慢凸显的。
钟德清激流勇进,率领一帮朋友大胆行动,无疑是这批聪慧者中之一二人。
虽然一直不太能理解丈夫的行为,也没法子和他那帮朋友谈得来。听他们偶尔说起什么药草什么加工什么医疗效用,这些都只让她这个旧式女子一头雾水。
但王氏有着中国最传统女子的观念:嫁鸡随鸡入乡随俗。
不用挣工分也没地啦,她挽起袖子挎起小篮儿出去买菜。后来她不甘寂寞,甚至在院子背后自个儿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起绿油油的时令蔬菜来。
一天天过去,日子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小博盛都两岁多了还一直走不稳路,来这里没多久就能下地走,到现在都能自己跑很远,迈着小短腿追着蝴蝶嬉戏啦。
时间过得可真快,母子俩慢慢适应起在青映市郊某废旧厂房不远处的一座半旧小院儿里生活的节奏来。还挺好的,王氏坐在太阳底下舒舒服服的眯眼想。
七辛小语:原来是我浅薄了,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辛苦程度,远比七辛笔下深更多。昨天晚上搜了好多六七十年代的人民生活状况资料和相关描述,这让我心惊。有生之年狭路不相逢,小伙伴儿愿不愿意随着七辛一起去父辈生活的那个年代去走一遭呢。说明一下,七辛一般会在头一天晚上或者下午上完课的时候把第二天的稿子码出来,然后设置定时发布,不出意外定在中午十二点三四十左右。不知道伙伴儿们习惯什么时候看小说呢,可以告诉七辛换时间段上传喏。爱你们。
没有下一章了,先看看别的吧
东家您哪位_东家您哪位全文免费阅读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