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索额图被圈禁处死后,太子胤礽日渐失宠。而与此同时,有个阿哥的势力却正在逐渐发展壮大,这就是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胤禩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比大阿哥胤褆小九岁,比太子胤礽小七岁,比四阿哥胤禛(后来的雍正)小三岁。胤禩的母亲良妃卫氏,本是满州正黄旗包衣人阿布鼎之女,其先人因犯罪而被编为内务府管辖下的奴仆(包衣即家奴之意,是只管吃住不发工资的那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胤禩母亲的出身不仅在康熙的嫔妃里是最低贱的,在整个清朝的受封妃嫔中,其母家的地位也是最为卑下的。
卫氏既然是如此出身,按常理最多也只能做个宫女,在宫内干干粗活杂活,一辈子恐怕也难有出头之日。像卫氏这样的宫女在宫里有成百上千,本来接触皇帝的机会极为有限,但她能被康熙一眼看中,这说明卫氏年轻时的长相和身材应该是相当出众的。更为重要的是,她还为康熙生育了皇子胤禩,这就大大提高了她在宫中的地位。
但是,在康熙的眼里,卫氏固然是美丽动人的,但她的出身和经历,不足以抚养他那“高贵”的皇子。胤禩出生后,为了不让他的前途被耽误,康熙便将胤禩交给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纳嘛氏抚养。由此可以推测,胤禩和大阿哥胤褆关系应该是比较紧密的,但为何后来胤褆会在康熙面前提及胤禩乃贵人之事,实在难以猜测其是善意还是恶意。
胤禩小的时候极为聪明,很得康熙的喜爱。在前面曾经提到的那次考核中(康熙二十六年),七岁的胤禩和几位年长的阿哥一起,“以次进前,各读数篇,纯熟舒徐,声音朗朗”,博得众人的一片喝彩。不过,胤禩虽然书读得不错,但有个缺点就是书法很差,凡事都追求完美的康熙对此很不满意,特意安排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何焯作为胤禩的侍读,并要求他每天写十幅字呈览。据九阿哥胤禟的侍读秦道然说,胤禩写到后来很不耐烦,便请了人代写后交进去蒙骗康熙。
胤禩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出征噶尔丹的那场战争里也有出色表现,让康熙对十六岁的胤禩刮目相看。当时随同出征的其他皇子都被分派到八旗各营,由于胤禩年龄最小,所以康熙将他留在自己的大帐之中,随时应召,相当于康熙的助理。虽然当时胤禩年纪不大,但在整个战争的进行过程中,组织能力出色,非常善于和那些将领打交道,而且吃苦耐劳,办事麻利,让康熙既惊讶,又欢喜。当时康熙还亲笔写了首诗赐给胤禩,诗云:“戎行亲莅制机宜,沐浴风霜总不辞;随侍晨昏依帐殿,焦劳情事尔应知”。胤禩当时也和了一首,曰:“父慈子孝应犹在,一夜东风一朝臣;曾习柳字千千行,亲情爱恨一梦遥”。父子交赞,其乐也融融。
由此,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封爵中,只有十八岁的胤禩和三位年长的阿哥(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一起被封为贝勒,足见康熙对胤禩的青睐。此后,胤禩又多次在康熙的出巡或者出塞围猎的时候与三阿哥胤祉等一起处理政务。为了提升胤禩的地位,康熙甚至将胤禩的生母卫氏也提到了嫔妃的主位。
胤禩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深知自己没有外戚的后台,无法与大阿哥胤褆和太子胤礽去竞争,但他又不甘心只做一个辅佐未来君主的“贤王”,他的目标是要自己做太子,以后当皇上。为此,胤禩一方面极力讨好康熙,另一方面则广结人缘,尽可能的结交各种人物,包括王公大臣、各级官吏,甚至三教九流、江湖术士,只要将来可能为他所用,就一概收入旗下,以等待时机,积蓄力量。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索额图被圈禁处死后,胤禩见太子胤礽日渐失宠,更是多方活动,加紧了对储位的争夺。当时有个人对胤禩帮助很大,那就是胤禩府上的侍读学士何焯。何焯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时候由大学士李光地推荐入值南书房,后来康熙又命他侍读胤禩于府中。由于何焯地位的特殊性,胤禩对他极为重视,百般拉拢,并通过何焯来向父皇表明自已勤敏好学,而何焯当时也看到太子地位不稳固,利用各种机会为胤禩传播好名声,并有意帮助胤禩争夺储位。
由于何焯当时入值南书房,并奉命修书,于是他便经常抓住机会在康熙面前说胤禩的好话。加上何焯和康熙最信任的大臣李光地关系很好,他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李光地向康熙渗透对胤禩有利的信息。
当时何焯的学问做得很好,在南方的士人当中颇有影响力。康熙四十五年(1704年)的时候,何焯的父亲去世,他在回江南奔丧前,将身边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晋照看。临行前,胤禩特意委托何焯在江南为他购书,何焯回去便大为散播。南方的文人儒士有感于胤禩的好学精神,称赞胤禩“实为贤王”,实际上这是何焯有意帮助胤禩博得好学之名。康熙南巡的时候,就曾听江南文人盛传八阿哥胤禩品学兼优,礼贤下士,是很好的皇子,估计这和何焯的宣传是分不开的。
胤禩不但在汉人学士和官僚中名声甚好,在皇室成员中口碑也不错。当然,这种口碑的获得有两方面原因,一来是太子胤礽的确不成器,暴戾狂躁;二来胤禩为人谦和,待人亲切,全无阿哥的骄纵之气,因此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毕竟,谁也不愿意和一个脾气暴躁、动辄伤人的主子共事。就这一点而言,胤禩不仅胜于太子胤礽,也胜于后来的雍正,这也许是他至今还为人同情的缘故罢。
当时康熙的哥哥福全大将军对太子胤礽就极为反感,据说胤礽曾经用极为恶毒的语言咒骂过福全(就胤礽的性格来说,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在康熙的这些儿子里面,福全最喜欢也最看好胤禩,这甚至代表了皇室的普遍看法。
福全做人十分公道,当年康熙继承皇位,福全作为兄长,他从来就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怨气,反而是竭尽全力的辅佐康熙;在征讨噶尔丹的时候,大阿哥胤褆在他背后打小报告,福全却为胤褆的过失承担了责任。康熙有时候反观自己的这些儿子,为争夺储位尔虞我诈,落井下石,甚至想置对方于死地,未免唏嘘不已!
康熙对兄长向来就非常的尊重,福全说的话很有分量。福全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去世前,康熙曾多次前往探望,关怀备至。福全在临终的时候,向康熙揭发了内务府的不法行为和太子胤礽的种种劣迹,把矛头直指索额图和太子党。同时,福全又向康熙推荐了胤禩,说他“心性好,不务矜夸”,“有才有德”,并建议将胤禩册立为太子。
福全的话对康熙触动很大。他相信自己的兄长在临终前说的这些话必定是有事实根据的。在福全死后不久,康熙便下令锁拿索额图,太子胤礽的失宠也由此而起。虽然康熙心里未必同意福全设立胤禩为太子的建议,但在“太子党”的倒台中却起到了颇为关键的作用。只可惜的是,福全死得太早,这使得胤禩在争夺储位中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
朝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国舅佟国维,他对胤礽和胤禩的观点,与福全也是惊人的相似。佟国维是康熙生母孝章皇后的幼弟,其兄佟国纲在征战噶尔丹中英勇殉国。要算起来,佟国维不仅仅是康熙的亲舅舅,而且还是康熙的岳丈,因为康熙的第二个皇后佟佳氏就是佟国维的女儿,也是康熙的表妹。因此,佟国维的地位在朝中可谓是举足轻重。与福全一样,佟国维也认为太子胤礽“失尽民心”,坚决主张废掉胤礽,改立胤禩。
康熙的大舅佟国纲死后,大儿子鄂伦岱接替其世袭职位,他开始本和大阿哥胤褆交好,但胤褆被永久圈禁后,他站到了叔叔佟国维的一边,也主张改立胤禩为太子。鄂伦岱和他的父亲一样桀骜不驯,曾经多次顶撞康熙,但康熙看在佟国纲在征讨噶尔丹的战役中英勇殉国的份上,对这个大表弟始终是宽容有加。佟国维的儿子隆科多,开始的时候也是支持大阿哥胤褆的,后来胤褆出局,由于家族的关系,也成了八阿哥胤禩的支持者,只是此人不像他家族里的人那样刚直暴躁,其为人相对圆滑,善于见风使舵,因而在后面的政治斗争中也是变幻不定,几起几落。
持同样观点的朝中大臣还有大学士马齐、工部右侍郎揆叙、理藩院尚书阿灵阿、户部尚书王鸿绪、贝子苏努等人。马齐是明珠与索额图倒台后的朝中重臣,具有很高的威望;揆叙是已故大学士明珠之子,明珠是当年反“太子党”的领袖,他本是支持胤褆,后来也向了胤禩的一边;阿灵阿是十阿哥胤礻我生母温僖贵妃的弟弟,十阿哥胤礻我和胤禩、胤禟关系很好,大概出于这个原因,阿灵阿也成为了八阿哥党的一员;王鸿绪是当年的一甲进士,曾任《明史》总裁官,时任户部尚书;苏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锗英的曾孙,他们也都站在八阿哥胤禩一边。(看来,大阿哥胤褆倒台后,胤禩获得了他不少的政治遗产)
就连皇子里面,支持胤禩的也大有人在,譬如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和十四阿哥胤禵,连大阿哥胤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支持胤禩的,虽然胤褆自己也想夺取储位。在这些阿哥里面,九阿哥胤禟和胤禩关系最铁,可谓是胤禩最坚定的支持者。
胤禟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比胤禩小一岁,从小就和胤禩的关系最为要好。胤禟的母亲宜妃郭洛罗氏,生了三个阿哥,即五阿哥胤祺、九阿哥胤禟和十一阿哥(后夭折),郭洛罗氏为人大大咧咧,性格直爽,康熙对她“眷顾最深”,是所有妃子里面受宠时间最长的一个。
胤禟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却精力旺盛,喜欢上蹿下跳,也最容易被人当枪使。康熙在的时候,对这个九阿哥没报什么希望,无论是封爵还是赏赐,这个九阿哥总是落在和他差不多年龄的阿哥后面,更别说得到重用了。但是,这个九阿哥虽然不太聪明,但却喜欢对人说什么自己生时“妃娘娘曾梦日入怀,又梦见北斗神降”,又说自己幼时耳患疮毒,昏迷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巨响,整个殿梁间全是甲神围满,后来他的病就好了。胤禟说,这都是我的瑞兆,但他却“心甚淡”。胤禟又曾对人说:“外面的人都说我和八爷、十四爷三个人里头,有一个立皇太子,大约在我的身上居多些。我不愿坐天下,所以我装了病,成了废人就罢了。”
胤禟似乎是想给人一个印象,自己其实是有机会去做太子的,但只不过是他很清高,自愿放弃了机会。其实,胤禟心里跟明镜似的,他是不可能做太子的,原因很简单,康熙既不喜欢他,也不看好他。终康熙一朝,胤禟除了在康熙出巡时随驾外,也就给嫁到蒙古后去世的八公主送过葬,给已故的大学士温达祭过酒,并没有做过什么事情,但他一再和人说什么祥瑞征兆这些子虚乌有的事情,不知道是出于自我安慰还是别有用心。其实这也说明胤禟这个人并不聪明,在明知道自己没有希望做储君的情况说这些犯忌的话,难道他就不怕未来的皇帝找他麻烦?
胤禟虽然无才无识,好酒好色,但他有个优点,那就是他很现实。他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去做皇上,所以他要为自己的未来投资,那就是扶持某个可能做皇帝的兄弟,以求将来能安安稳稳的做个亲王,继续维持他的权力和奢靡淫逸的生活,就像康熙后来骂他的,成天指望胤禩或者胤禵做了皇上,自己可以舒舒服服做个快乐亲王。
胤禩也知道胤禟是个庸才,但这个九阿哥倒颇有经济头脑,在这些阿哥里面,胤禟最有钱(他通过与明珠的姻亲关系,搞到不少钱),也最善于搞钱(胤禟大概想,既然皇上每次赏给我的银子都比别人少,那我也就只好自力更生了)。胤禩到处结交三教九流,财力上需要这个老弟的支持。
胤禟搞钱的手段很多,据说他在户部安插了人,专做公家的生意;另外,胤禟还有项业务就是派人从东北向内地走私人参,这块业务帮他揽不不少钱。胤禟还与原明珠府上的管事安三联手,在南方做盐生意,也发了大财。胤禟还经常跟下面的人敲诈勒索,巧取豪夺,连自己老婆的娘家都不放过。这个人见钱眼开,有一次勒索河南知府李廷臣,连一百二十两都要抓在手里。当然,胤禟的经济效益是很突出的,在康熙末年据说他已经拥有现银四十余万两,田产房屋折合银子三十余万两。
胤禟对于政治投资一向舍得花钱,动不动就是大把大把的银子掏出去,譬如胤禩请一些身怀绝技或者特殊功能的道士和尚来自己府上时,往往都要胤禟付上两三百两银子(胤禩和胤禟的王府是挨着的)。后来他支持十四阿哥胤禵的时候,一出手就是三四万两银子。
胤禟长得肥胖而笨拙,好财又好色。据可靠消息,他至少派他的心腹太监何玉柱到苏州和扬州去过两次,目的是去买些江南美女回来供他淫乐。何玉柱第一次下江南的时候,买了一个回来;第二次去的时候,和前面说的那个卖盐的江南代理商安三接上了头,一下带回了十几个。据说人家姑娘的家里不愿意的时候,这个何玉拄便伪称自己是安三之子,然后把人家姑娘骗到北京,直接送胤禟的卧室里去了。
胤禩、胤禟、胤胤礻我和胤禵几个人年龄相差不大,喜欢抱团,他们在追逐权力的时候,很讲江湖义气。当时为了表明自己对胤禩的忠心,胤禟和胤禵身上都藏有毒药,要是胤禩遭到不测,便要与之同归于尽。后来康熙下令锁拿胤禩的时候,胤禟居然令人拿着锁链同行,以示抗议。胤禩被开释后,胤禟还当着大家的面取出毒药,丢在地上,颇有藐视之意。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礽被废的时候,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都没有随同出巡,而是留在京师办理事务。康熙一行人回到京师后,胤禩便被任命为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内务府总管事这个职位,一般是皇室成员出了大事,比如皇帝、皇太后去世,往往由皇子或者亲王来担任这一职务。这次胤禩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奉命查处原内务府总管凌普。凌普本是废太子胤礽的奶公,康熙派他做内务府总管,主要是为了让他更好的照顾胤礽,但凌普依仗太子胤礽的势力,贪得无厌,横行不法,这次康熙第一个就拿他开刀。
很可惜的是,胤禩没有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他在查办的时候,大概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而是按照以前的宽仁态度,想从宽处理,草草结案。胤禩的举动让康熙很不高兴,他认为胤禩是在收买人心,甚至指责他说:“凌普贪婪巨富,众皆知之,所查未尽,如此欺罔,朕必斩尔等之首。”
从这件事来说,虽然康熙一向以仁孝治天下,但似乎并不喜欢自己的儿子过于仁厚。他大概认为一个过于仁慈的君主往往难以治理国家,也难以让那些大臣们服帖。虽然那些大臣们觉得胤禩的仁义很好,但胤禩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决定了他不可能会得到康熙的青睐,康熙对他的定位可能只是个“贤王”,而不能做皇上。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康熙对胤禩到处博取虚名,甚至和自己争夺人心的举动,很是不满。正如康熙所说的:“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有一人称道汝好,朕即斩之。此权岂肯假诸人乎?”康熙废太子本来就是怀疑太子党图谋不轨,尾大不掉。现在好,刚刚去掉一个暴戾的太子,又来一个“仁义”的阿哥和自己隐然对抗,这还了得?
胤禩受到康熙的责备后,随后又受打击。前面提到胤褆向康熙暗示让自己出手杀了胤礽的时候,还向康熙推荐了胤禩,说“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贵”。这下不但胤褆自己玩完,还把胤禩也给害惨了。康熙当下就暴跳如雷,不但将胤褆永久圈禁,很快又下令捉拿相土张明德,严查胤禩在里面有何阴谋。
相土张明德当时在京师有点小名气,有很多王公大臣都请他看过相算过命。后来查明,先是王公普奇请张明德看相,由于普奇曾经被太子胤礽打过,大概在看相过程中普奇透露了这事,张明德也说太子“甚恶”,自告奋勇的说要去谋刺太子。后来顺承郡王布穆巴也请张明德看相,张明德便把这事告诉了布穆巴,并邀他入伙。布穆巴和胤礽没什么过节,便没有答应,但随后又将这事告诉了大阿哥胤禔。
胤褆听后说:“你先别乱讲,这事我来陈奏,你先把这人找到后送到我的府上”。张明德后来便去了胤褆府上给他看相,但后来胤褆并没有上奏此事。不知怎么的,胤禩也听说了这个人,又把张明德接到自己府上,张明德这个人虽然说是相士,但也未免不是想谋取政治利益或者经济利益,他大概听说太子恶名昭著,无可救药,而八阿哥名声甚好,想以此为进身之道,也不是没有可能。
张明德在胤禩府上大肆吹捧了胤禩乃明君之相后,又将他的刺杀计划老调重弹的一番,还吹嘘自己有一帮子奇人异士,杀胤礽不在话下(估计也就一骗子,他要有这本事还不早就动手了)。胤禩听后当然是心花怒放,他后来还跑到胤禟和胤禵的府上告诉他们这个事情,问他们是否支持。胤禟和胤禵两兄弟觉得这事太冒险,便劝胤禩把张明德赶走,别惹麻烦。后来他们几个人都没有上奏这事。
这个案子查清楚后,康熙立刻下令将张明德凌迟处死,随后又下令将胤禩的贝勒爵位革去。第二天,康熙又把这些皇子们召集到乾清官,大骂“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著将胤禩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
当康熙宣布锁拿胤禩的时候,胤禟一看形势不对,便怂恿旁边的胤禵说:“你我此时不言,更待何时?”胤禵当时毕竟年轻,便斗胆上前说:“八阿哥决无此心,臣等愿保之!”康熙一听更是火冒三丈,指着胤禵和胤禟的鼻子骂道:“你们两个要指望他作了皇太子,日后登极,封你们两个亲王么?你们以为自己很有义气,我看不过是梁山泊的土匪义气罢了!”胤禵不服,以死发誓保胤禩没有谋反之心。康熙气得不行,喝道:“你想死容易得很,我现在就要你死!”说完真的当场拔出佩刀,要砍胤禵。皇子们见父皇真的生气了,一下慌作一团,幸好五阿哥胤祺反应快,他赶紧上前一把抱住康熙的腿,跪求父皇息怒!众皇子见康熙被抱住,也赶紧叩首恳求康熙收回佩刀,康熙余怒未消,把佩刀扔在地上,命诸皇子将胤禵责打二十大板,然后将胤禵和胤禟两人逐出。
废太子后的第一次交锋,竟然以这样的闹剧形式而告终。
康熙和他的儿子们_康熙和他的儿子们全文免费阅读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