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大佛依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时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为古弥勒佛的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完工,历时九十年。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等景观组成,面积约七、八顷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用现代的比量,这大佛通高七十一米,头高约莫十五米,头宽十米,发髻一千零二十一个之多,耳长七米,鼻长六米左右,一对眉长的六米,嘴巴和眼长各三米左右,颈高三米,肩宽二十回米,手指长约八米,从膝盖到脚背二十八米,脚背宽约九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五、六丈长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所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半里之遥。右侧是唐代便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等等。
经过几十里的车程,秉忠一行来到乐山大佛足下,远远看去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不过一厘。
乐山大佛有着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有诗云:“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十八层螺髻中,第四层、九层、十八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左右各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很是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二、三寸厚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也有一个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亦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同时,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其碑文大抵也是模糊不清,不知所云,但旁边有一小石碑,却记载着山石可挖,宝藏可贮之事,行同仿佛是大佛开凿之始之文。
就在大西国灭亡的前几年,张献忠派遣最为倚重的义子之一张可旺率兵进驻灌县,并在民间搜罗了三百余名石匠到大观镇境内的青峰山采石。青峰山是青城山的一支支脉,位于大观镇境内,普照寺就建在青峰山麓。奇怪的是,张可旺监督数百石匠采石,却并未运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筑物或用铺路。采石半年,却连这三百石匠也未见走出山来,消失在青峰山中。最为合理的解释是,张可旺可能奉张献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为掩护,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宫,用来藏宝,因为根据时局的发展,大西国政权已岌岌可危,转移财宝是情理之中的事。大概张献忠也料到如果清军灭掉了大西国,再要复辟是十分困难的事,作长期打算,必须埋藏财宝,以便将来之需。开采出的石材或者用来修了地宫,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能掩藏在某处山坳。而采石的工匠,则全部杀害灭口。张献忠青峰山采石之谜虽然无人破解,但有几件事却与藏宝联系起来。其一,普照寺修建的石料传言是神仙之力,山裂石出,就如清道貌岸然光灌县钱璋文中所言。但极有可能是普照寺僧人偶然发现了张献忠开采的石料,取之用之。其二,普照寺不但发现了石料,也发现了张献忠所藏之宝的一部分。其三,张定国是张献忠最忠诚的部下,主管粮草后勤,大抵是张献忠的财务和后勤部长。而张定国的部下——后来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莲和尚专程到尚未修复的普照寺开创基业,并从他开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辉煌。心莲和尚到普照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到青峰山护宝,奉张定国之命保护大西国藏宝;另一种可能是他知晓藏宝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机取宝。古今中外,不断进行着藏宝与寻宝的游戏。藏宝者大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不但要选择藏宝之地,更要设计藏宝的方法,而疑阵、设机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总要经过万千思虑,做到不留痕迹,万无一失。让寻宝人耗尽毕生精力也猜不透藏宝人布下的迷魂阵。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想当年张献忠被杀,而他的部将张定国却率部转战南北,拥戴朱明王朝一个宗室子弟,打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分别地两湖两广活动了十余年,最后才在清军的围剿下,出境到了缅甸的桂所,坚持反清斗争。而就在这时,心莲和尚突然来到了青峰山,把殷姓弃祠改建成了蓥华庙。据传,心莲和尚曾在成都昭觉寺参学,数年后认国此处不合其理想,便前往名盛一时的报恩寺挂单,不想到达汉州时,报恩寺遭遇火灾,只剩一片瓦砾。丧气之余,心莲和尚在道旁树下休息,恍惚中,见一个高颧突骨、碧眼赤须的人牵了一匹红鬃大马过来,拍着他的肩头说:“报恩寺遭劫,蓥华祖师应运迁居,师父何不追随而去?”心莲和尚赶紧双手合十为礼,求指明路。那人让心莲和尚同骑红马,瞬间来到一个地方,只见有破屋数间,蓥华祖师正盘腿坐在屋中。心莲和尚正欲上前拜识,忽然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至,把心莲和尚浇醒了。雷电惊梦,冷雨浇头,心莲和尚全然不顾,努力地追索、回忆梦境。后来竟按梦境寻觅到了青峰山开创了蓥华庙。此说有伪托之嫌,更何况,当时的殷姓弃祠极其破败,根本没有发展光大的可能,无法吸引心莲和尚。又有传说,心莲和尚是被青峰山的“金莲宝地”格局所迷,才于此不计艰难破败地开山立庙,弘法妙门。此说也太玄太缥缈、不可信。惟有一个解释合情合理,那就是心莲和尚是张定国的部将,受张定国之遣,从缅甸桂所秘密潜到青峰山看护张献忠的藏宝。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普照寺后来的诸多谜团便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作为一个“护宝人”,心莲和尚以蓥华庙为掩护,恪守着自己的职责,他的使命可能就是看护好藏宝,以便日后张定国攻入境内时,起出藏宝以资助和响应。然而出乎心莲和尚意料的是,没过几年在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军剿平了桂所、大西军彻底灰飞烟灭。心莲和尚万念俱灰,最后在绝望和贫困中死去,但他临死前肯定向弟子讲明了他作为大西军将领、随“八大王”张献忠和张定国转战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经历。但不知为什么,心莲和尚没有向弟子说明藏宝之事,这可能与他心死如灯灭有关,想把藏宝作为一个谜永远烂在自己肚子里,或者他想:今后弟子们能不能发现和利用这笔藏宝,就看他们的缘分吧,佛门不是讲究缘分吗?所以直到心莲和尚死后许多年,普照寺的和尚才在无意间发掘出财宝。但是开山祖师是大西军将领的秘密却不宜张扬,只在各代住持和方丈之间秘密流传。
上文皆为世人内心窥测揣磨而出,到底真实性有几何,也未曾可知。
经过几天的周折游历,秉忠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王宫内。虽然人已回来,可心仍在山上是毫无目的的游荡着。一连几日便是痴痴呆呆不知为何,即便是被张玉娘倚身照料亦未见好转。就在大伙儿有些着急之时,突然张秉忠转过性来,连忙吩咐下人去传内宰大臣严惜命前来。
内宰大臣严惜命奉旨前来,入王庭内宫与张秉忠长谈西国事务,秉忠感叹人生苦短,世事难料,如今身处烹煮人世的天道之中,更加是无以复加的苦楚。将思虑多日的国旨忠义对着严惜命口占一令:
天生万物以养人,世人犹怨天不仁。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
人之生矣有贵贱,贵人长为天恩眷。
人生富贵总由天,草民之穷由天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
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
不忠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
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不礼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觫材。
传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须封刀匕。
山头代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为此又命内宰大臣严惜命奉旨造碑立于王庭左侧,以警示西国上下以及外犯之敌。世人以碑文之上多有杀字,故又名为七杀碑。从此一出,想必它也是这世上杀气最重的石碑了。
当下秉忠又向下诸位将领及臣民颁旨诏书: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必论西国与大顺,有侵者必克之。
世上亦是皆多巧合,以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正在秉忠又向下诸位将领及臣民颁旨诏书之时,没多少光景,大明兵将洪承畴损失十三万余众的明军谍报,不日便放置在张秉忠的龙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