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报告写得长,
人生真谛细思量。
艰苦奋斗十九载,
转个公办有希望。
今天,他要诉说,他给上级领导写了一封长长的上访报告。这封信写在16开,白底红格的稿纸上,共33页,将近一万字;字迹工整,文笔优美流畅,内容叙议。既有景观的描写,也有对人生真谛的思索。作者是河东省河水县泉河乡尹家集中学一个刚刚转完公办的普通的老民办教师——尹存才。尹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民办教师19年的奋斗历程。
“敬爱的领导:
“当我开始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已是生机盎然的夏季;然而当我把这封信给您递交的时候也许已经是落叶已尽的初冬了。”
“我是1966年秋季高中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我便开始到生产队里一边学习一边劳动。1974年至1983年其间,我有几次到尹家集联中去任教,都被有关系的干部子女‘挤’了出来。我知道目前学校正缺少英语教师,我的理想是到联中去教英语。
“在校学习时,学校开设的外语课程是俄语。到了八一年的春天,我通过多方努力从河东省外文书店购买了一本由陈琳教授主编的《广播电视英语讲座》教材。就在这一年的四月一日,我开始跟广播从ABC自学英语。由于当时家中的生活很拮据,我自学英语的收音机还是靠我劳动之余上山打松米,在母亲的帮助淘洗下以每斤四毛五的价格卖了三十元钱买的。
“那个年代我大队有十二个生产小队,大队给每一个生产小队都订有一份《中国青年》杂志,当时我几乎每期必读。……由于正处在“拨乱反正”的初期,《中国青年》杂志几乎每一期都大量登载有关自学成才或鼓励自学成才的文章,就连封面也常含有这方面的意义。即使今天,我书桌对面的墙壁上,也仍贴着那个时代我所喜爱的《中国青年》杂志的封面。象八一年第二十期的封面,就是一位年轻的女子站着背靠着树——那是一个朝阳初露的清晨,还有山岚在林中。
“广播英语课程为期两年,听了半年的广播英语之后,除了会读一点对话和课文外,根本不懂什么句式和语法,为此我不得不多次放下农活步行到离家大约五十里地的县一中找老师请教。幸亏一中刘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我的英语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后来在刘老师和本村一位老师的推荐下,经乡中心初中考试,于一九八三年三月,我如愿以偿,当上了尹家集联中的英语老师。也就是在这一年的春天,为期两年的《广播电视英语讲座》课程,在高亢浑厚的英语《国际歌》声中结束了。
“我一开始就在本村联办的初中教学,随着联办初中的逐步撤销,后来远远近近的学生都集中到这里来。尹家集联中越办越大,成了一所大型的联办初中。自从我开始教学工作之日起,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从我自学英语之日起,我就希望自己的追求未来能到达一个高度,希望将来有一天能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尹老师怀揣着希望和理想,开始了民办教师的教学生活。他在信中写了教书
期间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持续的奋斗。
“农村在当时办教育的宗旨就是逐步撤销联办初中,将初中集中到乡、镇驻地。这样我所在的学校1986年下半年又被组建为泉河乡中心初中。这里的机构扩大,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杂志、报纸和书籍……在中心初中教学的同时,我开始有计划地自修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准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土地改革已全部分田到户,家中的哥哥已经成家单独过日子,而我只有星期天才有空闲回家一次,这样家中的劳动活大多都靠父母亲去做,不过父母还是理解和支持我的。在一九八九年的河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英语泛读考了六十二分,精读考了五十七分,在此期间我自费两次到山师大参加口语和听力测试,……均不及格。在我努力工作和自学的同时,国家也在陆续地下达文件从民办教师中招收师范专科生。由于人家起点高、教龄长,每次都有考上的。而我的教龄短,专业能力差,挨不着号。考个别的科目,专业又不对口儿。心里总是很难过,只好安慰自己慢慢地干吧。”
他在信中也谈到了做民办教师的艰辛:“在学校由于我吃不起伙房的饭菜,每周都是从家中自带。我记得有一次母亲深情地对我说,等到什么时候不再从家中带饭了?”
他在经历了父亲去世和“万念俱灰”的感情波折后,1990年春节之后决定离开家乡到大西北去找工作。他穿着母亲做的加厚棉衣裤,背着四五公斤重的书,从乌鲁木齐到阿尔泰,“我找到了先来几年的一位同事,经了解近几年已不像前几年,当老师的工作不好安置,特别是我没有大专学历。一段四处奔波之后,没有办法我只好乘上了去南疆的班车。”
他到了库尔勒,到了羌若。滞留失落之际,他走进了戈壁滩,“面对浩瀚无垠的戈壁,我思绪万千。我想起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骆驼队,我想起历史上奉命出使西域的张骞……在这样的天地里,我感到好像更接近了自己。在戈壁里我遇见一种草,我掏出随身所带的火柴想点着它,一连划了几根都没有点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意念即刻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尹老师拿定主意回到家乡,顶住压力重新开始了教学工作。西北之行使他意识到“应该多看点文学方面的书,因为胸中有好多感想要写却又苦于表达不出。”实际上,他在《新村》杂志上还发表过一首小诗。
“我主动到乡中心初中附近的一所联中任教,那年,我获得了英语专科文凭。于是,我重又回本乡中心初中教学。被晋升为中学一级教师。在此期间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步子明显加快,但是仍没有我的份儿,我依旧徘徊在生活的低谷。”
“民办教师”这个概念对于今天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相当的陌生,但对于九十年代以前几代农村中小学生来讲,则是个没齿难忘的称谓。有人为他们写过小说,也有人做过诗篇,这些小说或诗篇的作者通常是“民办教师”。
他们实际上是农村的知识分子,但基于“农民”的身份,必须区别于公办教师或其他的拥有“非农业”户口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农村的形象很独特:尽管放学后或星期天,他们不得不在田间地头辛勤地劳作,但在课堂上,他们似乎比公办教师更在意自己的教师身份,也更会在衣饰上、言语上、行为上刻意表现自己温文尔雅的一面,以示自己与普通农民的差别。
即使是在农民堆里,你也会很快发现谁是民办教师:他们很少袒胸露背,很少言语粗俗,甚至很少肆无忌惮地高声谈笑。他们对于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更为独特,有诗人写到:肩着明月袖着清风,
托起农村明天的太阳。这些肩负着在农村地区传播知识的人们,既是教师,又是农民,承受着巨大的生活的压力。
“教师的荣誉下是微薄的收入,潇洒的教鞭后是沉重的负担。”
在改革开放以后,民办教师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问题,一直处于被解决的状态,政府在1994年明确提出,“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尹老师就是在“民办教师”成为历史的最后关头转为“公办教师”的。
尹老师奋斗十九年,由“民办教师”而成为“公办教师”,其身份由农民一转而为“干部”,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感动的理想实现的过程啊。尤其是考虑到他高中毕业,通过这个“教育系统”提供的广播电视英语讲座,通过自学考试,凭书刊杂志提供的“自学成才”的故事和人生美好前景,他取得了大专文凭,获得了中学一级教师的职称。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公元一千九百九十四年,尹老师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期间度过了十九个年头。我想起了历史上饮血吞毡受万世敬仰的苏武牧羊是十九年,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是十九年,三千越甲可吞吴是二十年。回响在八十年代催人奋进的‘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歌曲也是二十年。十九年、二十年的数字,向来是很受历史看重的。
本文的主旨并非研究农村基础教育的历史问题,要说的问题是尹存才老师的上诉报告。只要有了一个公办教师名额,就可以成为一个脱了产的,工资口粮有保障国家干部。个中的吸引力有多大,那是可想而知。钱敬标倒卖“公办教师名额”,这买卖是何等的吃香!
尹老师在报告中最后说,“当我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时候,我父亲坟头上的小草已荣枯了十几个春秋,看着我今天转为公办教师的母亲,也早已白发稀疏,腰弯似弓。我的‘民转公’来之何等不易,到如今却又有了不测。敬爱的领导,如果您知道其中的奥妙,就请不吝赐教给个说法吧!
此致
河东省河水县泉河乡尹家集中学尹存才”
1994年~月~日
看完了尹老师的稿子,王学奎思忖良久,颇有同感。细想起来,尹存才的奋斗路,就是自己走过的道路。真可谓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也就越发体会到了对这次行动的需求欲,感受到自己支持这次行动的使命感。他愈发树雄心立壮志,铺平他们的行动道路。
结语:
乡村办教育,国家有困难。
教师自己找,其名曰民办。
教学负责任,桃李天下满。
奋斗几十载,教书也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