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盘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元辅 > 第281章 朝归倭附(卌一)皇帝的关注点

第281章 朝归倭附(卌一)皇帝的关注点(1 / 1)

相比起收复左翼蒙古时又圆了一圈的大明万历天子朱翊钧,此刻正坐在大开地龙、其暖融融的乾清宫西暖阁中,面无表情地听着三位东厂大珰的汇报。

“也就是说,民间以为仗打完了,正在庆祝大明再一次存亡继绝、威震四夷,而外朝则有人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希望日新立刻凯旋回朝,在罢兵的同时也取消对江南五省加征的商税?”

“是,皇爷。”三位大珰同时应道。

“内阁那边还在吵吗?”皇帝随手翻了翻几本奏疏,似乎没什么兴趣,转头对陈矩道:“要都是这些贺喜的,就不必拿来给朕看了,真有什么事要圣裁,再拿来。”

陈矩应了一声“是”,上前麻利地将奏疏收在一边,但没有多说半个字。另一边同样穿着蟒袍的一位宦官则答话道:“回皇爷,内阁那边已经吵完了,似乎科道们对元辅最后的一番话有所不满。”

这句话引起了皇帝一些兴趣,甚至还有些讶异,问道:“对王先生不满?为什么呀?”朱翊钧心中纳闷:有王家屏什么事?

那位蟒袍宦官答道:“大致就是吵到最后没有结果,于是科道们便问内阁将如何答复,元辅说‘内阁如何拟票,什么时候需要与百官共商’,于是科道们一怒而走,双方不欢而散。”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朱翊钧轻哼一声,语带嘲讽地道:“真要是日新回来了,这群人哪敢如此聒噪。”

顿了一顿,却又忍不住叹了口气:“王先生这元辅做得恐怕也是味同嚼蜡。这次群访既然有七八十号人,其中又以科道官居多,朕估摸着王先生恐怕马上就要被弹劾了。

不过,现在可不是他闭门谢客的时机……王安,你安排一下,让梁阁老、周阁老知悉朕意,至少要确保在日新回朝之前,不能让王先生心生去意。

陈矩,你找机会亲自拜会一下王先生,就说朝战是在他秉政之时取得大胜的,朕对此很是满意,还等着加恩呢……这话具体该如何说,你自己看着办。”

两位蟒袍宦官立刻恭恭敬敬地应了。这里陈矩是老熟人了,不必再做介绍,但是“王安”却要介绍一下。

当年张鲸倒台之后,张诚接替他成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并照例兼任东厂提督。这个张诚其实与张鲸同出一门,原先都是大宦官张宏的干儿子,不过张诚与张鲸的关系倒谈不上多好——毕竟他们之间其实也很内卷嘛。

虽说关系不咋地,张诚上台后却也慢慢与高务实走上对立面,暗中联合申时行与王锡爵,怂恿心学派与高务实对着干。可惜心学派不敢太过于明目张胆,只敢背地里使绊子,偏偏高务实的功劳越积越多,这些手段最终没起到什么作用。

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申时行虽然一直想控制党争烈度,谁料江南漕军骚乱一事最终还是闹大了。这一来,申、王两位阁老因为御下不严,难免要为下面的人胡搞买单,因此双双致仕。

事情到这儿,张诚其实都没有彻底暴露,高务实只是通过内务部知道他有几次暗中拜访申时行的举动。张诚的真正暴露,反而是因为申、王下台而惊恐不已,病急乱投医之下居然跑去和武清候府拉关系,生生搞了个联姻出来。

张诚自己虽然是太监,但他家并不是只有他一棵独苗,他是有兄弟的。急切之下,他为自己的侄女攀附上了第二代武清候李文全之子李诚铭。李诚铭是李文全的长子,理论上只要活过他爹,就是下一代武清候。

第一代武清候李伟是朱翊钧生母李太后之父,所以李文全就是国舅爷,那么李诚铭相应的就是朱翊钧表兄弟。

现在,张诚的侄女嫁给了皇帝的表弟,这可不就意味着自己也是皇亲国戚了吗?再说武清候府可不是一般的侯府,地位非常独特,因此张诚认为自己应该是安全了。

武清候府的确非同凡响,李伟死后甚至被外孙坚持追赠太傅、安国公,谥庄简——当然,这是死后哀荣,他儿子李文全继承的还是武清候。

然而,继承武清候本身还是例外,因为外戚之爵不同于功臣之爵,它不是世爵,这样继承是不合常理的。但朱翊钧不管,他要展现孝道,因此在批复反对的上疏时统统用“念太后之恩”打发过去了。

这就给人一种“武清候极得圣卷”的错觉,同时也是张诚病急乱投医的原因所在。

可惜,张诚没搞明白一件事,朱翊钧根本就不是因为“圣卷”而对武清候府如此之好,他只是现在武功已经鼎盛,因此更需要一些展现孝道的事情作为自己圣明天子的点缀罢了。

于是这就出事了:科道官蜂拥弹劾张诚违规勾连攀附,甚至有人说张诚乃是东厂提督,居然还结交勋贵并与之成为姻亲,此乃武清候勋贵干政、有图谋不轨之嫌!

说实话,武清候李文全的确是挂名的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但现在五军都督府因为京营改制而更加成了空壳衙门,他这个左都督又没有在生产建设兵团任职,相当于一个人都调不动,凭什么玩意“图谋不轨”?

但是,实情不重要,重要的是规矩不能坏,于是这件事就闹大了,大到皇帝不得不严惩张诚来保护李文全。结果,李文全不过是罚俸三月,张诚却捞了个“贬为奉御,发孝陵卫司香”的下场,陪他那干兄弟张鲸一道给朱元章烧香去了。

张诚滚蛋之后,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缺位,陈矩作为掌印大太监便有了举荐权,因此推荐了王安。

王安是保定雄县今雄安新区人,在原历史上也算是明末重量级人物。他应该是在万历二十二年由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而飞黄腾达的。

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多由王安保护。所以后来光宗即位,他就被擢为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杨涟、刘一燝等人。但很快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又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

不过王安的下场却并不好,在魏忠贤、客氏得势后被杀。总的来说,他在原历史上的立场是亲近文官、自觉反对宦官过度干政的——哪怕他自己就是宦官。

虽说他亲近的文官是东林党,不过高务实对此并不介意,毕竟原先的历史与现在差别太大,而且早期的东林党和晚期的东林党也根本不是同一种情况和主张,所以高务实支持了陈矩的这一推荐,王安因此顺利出任东厂提督。

那也就是说,现在的司礼监从掌印到首席秉笔,都算是高务实的自己人了。

朱翊钧交代陈矩和王安的这两件事,两人当然能听出言外之意:皇爷是要挽留王家屏的,而挽留的时限至少是在高务实回朝之前。

皇爷要卡这样一个时间,显然是有用意的,能是什么用意呢?这也不难猜,两人同时想到:补缺。

当前的内阁排名如下:中极殿大学士王家屏、建极殿大学士梁梦龙、文华殿大学士高务实、武英殿大学士赵志皋、文渊阁大学士沉一贯、东阁大学士周咏。

这里头,梁梦龙是因为年龄原因早就打定主意要尽快请辞的,他如果去位,高务实就要递补为次辅建极殿大学士了。

但是,如果与此同时首辅王家屏也去位呢?那高务实就肯定直接递补为首辅啊!

在朝战大胜的情况下,碰巧首辅、次辅双双去位,再次立下大功的高务实递补为首辅有何不可?简直巧得不能再巧,完美酬功!

说真的,想到这里的陈矩和王安简直大松一口气。为什么?因为当朝战打到日军只剩釜山和周边两三座城的时候,朝廷上上下下、内内外外都在纠结一件事,那就是高务实凯旋之后的酬功怎么办。

为啥这么说呢?前文其实讲过多次,按照朱元章的规定,军功乃是最重要的功劳,基本上非军功不得封爵。

高务实虽然是文官,但他却也是因为军功而封爵为南宁侯的,这很合理。然而,既然他已经是南宁侯了,如果再有巨大的军功怎么办?啊,那当然只能继续加封,可是继续加封就只能封国公了!到顶了啊!

高务实才三十几岁呢,这就一封到顶,那将来如果逃到西域的察哈尔部再搞点事出来,高务实作为天下第一文帅再来个西征……一旦再次凯旋,那可不就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吗,那该怎么办呢?

正是出于这样的“隐忧”,朝廷——无分内朝外朝,大家的感觉都是一个头两个大。现在倒好了,如果“正巧”高务实一回朝,首辅、次辅双双去位,那皇帝就只需要让他继任首辅便能将之作为奖赏,而不必担心马上要封一位年轻有为的国公爷了,简直皆大欢喜。

陈矩、王安和三位大珰离开之后,朱翊钧却又拍了拍手。

刘平从西暖阁的内室弓着身子走了出来,跪下道:“皇爷有何吩咐?”

朱翊钧没有立刻回答,反而踱着步子慢慢转了两圈,然后才道:“南洋那边的回禀靠得住吗?”

刘平没有抬头,但语气很坚定:“回皇爷,靠得住。”

“真有那么多良田?”朱翊钧问道。

“皇爷,确切的说是可以开垦的良田……毕竟眼下大多还是荒着的。”刘平小心翼翼地道。

“唔……那都差不多。”朱翊钧随口回了一句,然后皱眉道:“日新这个人从来都不小气,这一点朕自然是知道得,但八万顷这样大的数着实是太惊人了。你觉得日新这样做会不会有其他的用意?”

“皇爷,以高阁老之智,他就算真有什么用意,恐怕也不是奴婢能看得出来的。不过,以奴婢一点浅见,高阁老无论是否还有深意,对于皇爷而言也没什么好担心。”

“是么?”朱翊钧皱着眉头,认真想了想,道:“可即便是朕,要开垦八万顷地,所需的人手也不是轻易可以筹措的。毕竟这些地是用来建皇庄,有些人一旦知晓,肯定又要逮着大放厥词。朕虽然可以不理会他们,但这样的人多了,总也有些令人厌烦。”

刘平没太明白皇帝说这些话的用意,因此也不敢随意回答,以免多说多错,只好道:“皇爷圣明。”

“别打马虎眼,朕的意思你听不出来?朕是说,朕开垦八万顷皇庄虽然从长远上来看是个聚宝盆,但一开始也要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地都在南洋那个什么岛……那地方现在应该说是完全掌握在日新手里的,嗯?”

刘平这下稍微确定了一点,看来皇帝陛下担心的是那地方既然完全掌握在高务实手里,那么万一自己投入巨大的本钱完成了开垦,之后却出了意外……

刘平连忙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便那地方是高阁老手下之人拿下来的,但也需要皇爷的旨意才能合法据有。再说,新郑高氏乃是儒门名宗、世宦之家,高阁老怎么可能拿这样的事开玩笑呢?”

“那你有没有算过,开垦这八万顷地究竟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银子?人从哪来、银子又是否够用?”

刘平答道:“回皇爷,人的事说难办是难办,但说好办其实也好办。”

“是吗?如何办?”朱翊钧有些好奇。

“就照着高阁老的办法依葫芦画瓢即可。”刘平解释道:“高阁老这些年往南疆迁移了不少人,但朝中言官对于如此大事居然没有群起而攻之,皇爷知道是为什么吗?”

“你说说看。”朱翊钧道。

“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怎么说呢,如果高阁老不把他们送去南疆,那他们恐怕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饿死,一条是……为祸当地。”

朱翊钧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哦,他迁移的都是灾民、流民是吧?嗯,这倒是个好法子。”

朱翊钧做了这么多年皇帝,当然也知道刘平刚才这话其实还是往好听了说的,尤其是“为祸当地”——笑话,真要饿死了的话,只要当地有人振臂一呼,那哪里只是“为祸当地”这样简单,搞不好就是揭竿而起。

刘平道:“是,这些年也不知道怎么了,各种灾害愈加频繁,尤其北方还一年比一年冷,中原、西北许多人本就不好过,一旦受灾,就是县连着县、府连着府的流民遍地。高阁老把他们送去南疆垦荒,再怎么说也能保他们一口饭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就算是那些言官也没什么话好说。”

朱翊钧眼前一亮,当即拍板道:“既然如此,那朕的皇庄自然也可以照办,对吧?”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与月票支持,谢谢!

最新小说: 抗战:别装了,你就是李云龙 仙武大陆大周王朝陆羽萧红菱 替身信条 八零风水大师 研磨想跟我复合 独宠娇女 贬妻为妾?贤德大妇她掀桌了 重生小农女,空间仙泉有点甜 我的姑姑马皇后 留学的白月光回来了[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