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脚,城隍庙
初春乍到,晨曦初露。熬过凛冬的南城人们盼来期待已久的春天。虽然依旧寒风侵肌,但已经强过风虐雪饕岁暮之季。
缕缕晨光散落城中,为清晨起来劳作的南城人带来些许温暖。城隍庙作为南城为数不多建筑之一,周围自然少不了街摊商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少年人一手攥着书卷,一手插入怀中,畏缩在破败的老墙下。少年的衣服不算单薄,可露在外面的面颊依然冻的发紧发痒,一阵泛红。打量少年一番,上身收袖黄皮褂,内衬齐腰丝麻面袄;下身青色束腰配褐色及踝裤,脚踩一双硬底布靴。
此时少年正专注背着书中条条,没看到不远处来了一个推车婆子。
车轮辘辘,由远及近。
“阿熙,今天来的好早。”推车老妇驻足停车,笑意盈盈看着蹲在墙角的少年郎。
少年仰首,看着面前有几分模糊的人影。
“是孙婆婆啊,这不早起寻个做活位置嘛。”少年说着直起身来,将书卷塞入怀中。“阿熙长大喽,懂事了,懂事了!”老妇边卸下推车上的用具,边说道。“阿熙不再是那个婆婆身边玩闹的小毛孩咯。”
“孙婆婆你又笑话我了,我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唤我小名”,少年向前帮妇人接下木椅。
“以女子十五笄,男子二十冠有字;照此说来,阿熙你还小嘞,唤作小名也无妨。”老婆婆到是有理有据。
少年颇有些无奈,却没有再与老妇争辩。
“婆婆,既然您来了,我就不在这冻着啦。我回堂中朝食先。”话音未落,已向街尾奔去。。
少年口中的堂宇乃是南城的养生堂,又称慈幼堂。顾名思义,此处是收容那些因战争或其他原因无家可归孩童的地方,虽然现在国泰民安,但难免会有边疆士卒为国捐躯,他们的孩子不少就安置在这些地方。
少年名为易天韵,据说是堂内伙计从山下拾到的孩子,伙计回忆当年拾到孩子时,包裹孩子的襁褓上都是血迹,吓得小伙计不轻,在原地等候多时也不见其父母,就自做主张带回堂内。每次少年询问伙计出身由来时,伙计都会如实回答。
“当时孩子襁褓内放有一块玉佩,佩上刻有天韵二字,所以字取天韵。而姓就随着堂内东家姓”,这就是易天韵一名的来由。还说易天韵小时候并不健康,反而是多病多厄,为求平安才取一个小名,唤作阿熙。
易天韵孩提时的始末大概就是如此。
再后来,在易天韵束发之年,遇到了一位奇人。此人自称东槐道人,北城人,善于占卜遁甲,面相识人。当时那道人看到易天韵咋舌称奇,夸易天韵面相异于常人,但其运多厄,命不久矣,唯有拜自己为师才能寻到破解之法。然后十几岁的易天韵就稀里糊涂就拜了老道为师,成为了一名小方士。
时光如梭,似水流年。
易天韵在老道人身边呆了两年,期间除了跟着老道云游四方就是跟着老道学些杂七杂八的术法云云。直到两年后的一天,老道突然找到自己这个小徒弟,神情肃然:
“徒儿,如今你也算学有所成,为师也就不强留你在身边了。咳咳,以前光顾着教你做法,却没教你做人。最后这弥留之际为师赠言与你,你切听罢!从今往后,你要勤加练习为师平日里传授与你的术法,切记不要用为师教你的术法胡作非为,祸害苍生!”
“记住,以后要多行善事,勤练功法。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己有本事就多照顾别人,正所谓雪中送炭三九暖。锦上添花不如助人为乐,这样才能在江湖树立名声,危难是获得贵人帮扶!”
......老道喋喋不休,讲的颇有声色。
老道一手轻托拂尘,一手抚须。脸上不见往日般的和颜悦色,皱纹都似紧了些。不苟言笑,一副道貌岸然。
听完,易天韵皱了皱眉,一时缄默无言。良久,才缓缓表态。
“师傅,你可别是因为我跟了你两年没给你赚来一个铜板,为此怀恨在心,才让我回到到那堂宇之中。”
本应有几分伤感的氛围被易天韵几句话破坏的干干净净。
其实也不怪易天韵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师父送别自己的目的。过去两年这个不靠谱的师傅教给他的术法极其琐碎,更是毫无章法可言。
而且一些离谱的更是不在少数。
什么胸口碎大石、口吞火尖枪....
到后来不得不怀疑这个为老不尊的师傅居心不良,明里让自己修习,实则靠自己赚钱。
“一派胡言!为师知识渊博,法力无边。修道修心皆是上等,你一毛头小子怎会懂为师的神通!”老道颜面不挂,有点恼火。
“那修炼胸口碎大石又是何意?”对师傅生气熟视无睹,毫不在意,自顾自问着问题。
“那是...”老道一时半会竟不知如何答复,憋了半响才回答,“你懂什么!”
一反常态,今日的老道居然没和自己这个小徒弟斗嘴,而是平复了心情,接着说道:
“好了,事已至此你也莫怪为师。时侯已到,也该是你我师徒二人分别之日,多记住为师平时教你的好!”
老道最终也没再多唠叨,一句今后好自为之结束了这最后一课,。
后来老道走了,给易天韵留了个法宝当做礼物:一个橙皮葫芦。葫芦握着坠手,巴掌大小,用手撮着圆润光华,色泽不错。
云游两年,易天韵终究还是回到了那个小堂宇。也是自那天起,南城城隍庙附近就多了一位给他人看相算命的小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