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盘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 > 第 九 章 比卦 —— 比乐和谐

第 九 章 比卦 —— 比乐和谐(1 / 1)

在师卦部分,我们阐释了容民畜众的道理,得益于西伯侯姬昌身陷泥泞沼泽意外体悟“地中有水”的切身感受,深刻体悟出兴兵兴国之道。

脱离泥泞沼泽之地,西伯侯姬昌大病了一场,一个人孤寂、孱弱地在山洞里养病,饿了就以储藏的野菜干、干果充饥果腹,体力一点点恢复起来。每当一想起身陷泥泞沼泽的意外,心里不免后怕,心里总在深入地想:为什么呢?

体力恢复得差不多,他又开始漫山遍野地到处溜达,不过,这回不管走到哪里,都格外谨慎,小心翼翼。他难以按捺好奇心,又溜达到事发现场,试探性地向泥泞沼泽靠近,认真观察,仔细看,除了那天身陷泥泞知道地中有水,他发现山坡山谷里坑坑洼洼中到处是水。看着看着,天上又下起小雨来,即使跑回山洞,也会被淋得湿,他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索性在雨中观察起雨水降落地表的情形。

雨小的时候,雨滴像精灵似的落下,钻入地下,地表的新草败叶湿乎乎的;雨一点点大起来,没有浸润到泥土中的雨水开始在坑坑洼洼中聚集;雨量变大,小坑洼中的水向外溢出,高处坑洼容纳不下的雨水溢出后不断向地势低洼的地方流去,追随雨水流动汇聚的趋势,他发现丰盈的雨水在山谷中汇集,形成溪流,走出山谷,发现其他山谷流出来的溪流也相继汇流到一起形成更加浩大的河流,奔出大山,奔向远方。

没有水,大地将是一片沙漠,水分充盈,大地处处是生命绿洲。

比水地比

坤下

第一节

地上有水,亲比团结永远吉祥

西伯侯姬昌从“比,水地比,坎上坤下”认识到亲比、团结、和谐是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搞好亲比、团结、和谐,队伍就会坚强有力,国家就会强盛。

因为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雨雾山中,观察地上有水的情形,西伯侯姬昌又一次获得惊人的发现与开示:比卦卦象为:“比,水地比,坎上坤下。”

象辞为:“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地上有水为比卦,比卦象征亲密比辅。历代君王受启发明白这个道理,用以分封土地,建立万国,安抚亲近各地诸侯。

比卦揭示的是亲比、团结、和谐之道。亲比、团结、和谐是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搞好亲比、团结、和谐,队伍就会坚强有力,国家就会强盛。

上升到这个高度来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西伯侯兴奋异常。

他疯疯癫癫喃喃自语着跑回山洞,用蓍草结绳记事、在龟壳上铭刻下感悟。监视他的看守发现这些举动,愈发认为他不正常。

西伯侯姬昌的心智很正常。我们不妨模拟一下,他是怎样思考这方面问题的?到底思考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宝贵的开示呢?

先看看何谓比?比(),形声字。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中的“比”像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的样子,所以本义是并列、并排的意思。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比”义为“两种食物同美”,引申义为“等列”“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据《甲骨文编》,“比”字与“申”字基本构件完全相同,为妇女肘、膝同时着地、等待性交之状。故甲骨文“比”字本义为王者姬妾(相当于隶定字“妣”),而王者姬妾合于“等列”“同美”之义。《彖传》曰:“辅也。”《说文》曰:“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再看看土地和地上水的密切关系。地上有水,世界上没有比土地和水的关系再亲密的了。水得地而蓄而流,地得水而柔而润,水与地亲密无间。大地上百川争流,流水又浸润着大地,表明地与水亲密无间,互相依存,永不言弃。可以表述为:比师互综地上水,水地柔密润四方;地得水滋多柔润,水得地蓄涓涓趟;地上有水甚亲比,贞正团结永吉祥。

比者,辅也,密也。比,象征亲密比辅。彼此能亲密比辅,贞正团结,自然吉祥。比辅应慎重选择对象,应择善而从,比辅于守持正固而有德行的长者为宜。在家庭、团队、集体、企业乃至国家之中,亲密比辅、团结和谐至为重要,亲密团结可以拉近心的距离,成员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忠诚是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作为领导或统治者要善于养护这善的根源,才能实现长久的比乐和谐。

地上有水甚亲比,贞正团结永吉祥;以建万国亲诸侯,先王亲比树榜样。

这道出了先王的睿明之智—与诸侯臣民的关系应该亲比和谐而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正道出了领导者取信于民获得拥戴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不宁方来,主动被动结果不一样

人是有惰性的动物,在安定状态中的人轻易不会寻求改变。不安定是亲比的前提条件,处在不安定状态中的人愿意亲比,才会纷纷前来亲比。亲比宜早不宜晚,宜速不宜迟。主动和被动的效果,就是不一样。

比卦卦辞为“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比卦彖辞为“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原筮元永贞,无咎,以刚中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后夫凶,其道穷也”。

理解比卦卦辞和彖辞,有几个字需要解释一下。筮在蒙卦中已经解释过,就是用蓍草结绳记事,这里指记录下来的宝贵开示。如果听信有的大师给您“占卜的内容吉祥”,估计您已经被误导到歧途上去了。

宁本作“寍(ning)”。从宀,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宁”为“寍”,“宁”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寍”的简化字。本义为安宁、平安。

《说文》曰:“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恶不可居,象地之堑也,恶可以陷人也。”

辅:形声字。从车,甫声。本义: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

卦辞与爻辞表达的基本意思是:比,象征亲密无间,团结互助,因亲比而吉祥。比,是亲辅的意思,在下者都能够顺从亲辅于上。秉持最初“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的启示吉祥如意,没有咎殃(原筮)。亲比辅佐有德行的长者,长久不变地坚守正道,不会有祸害(元永贞)。亲比贵速,速则亲近,迟则疏远,应及早来亲比。人人都来亲比,所以先来亲比的人吉祥。先来亲比的互相已经形成亲密团结的氛围;迟滞赶来亲比的,易被疏远,难以融入团队,容易受到排斥打击,所以凶险(不宁方来,后夫凶)。

《周易正义》:“此是宁乐之时,若能与人亲比,则不宁之方皆悉归来。”“亲比贵速,若及早而来,人皆亲己,故在先者吉;若在后而至者,人或疏己,亲比不成,故‘后夫凶’。”人是有惰性的动物,在安定状态中的人轻易不会寻求改变。不安定是亲比的前提条件,处在不安定状态中的人愿意亲比,会纷纷前来亲比。亲比宜早不宜晚,宜速不宜迟。所以说,主动和被动的效果就是不一样。“不宁方来,后夫凶”讲的就是这个理。

第三节

建万国,亲诸侯,先王亲比树立榜样大地与水亲密无间,互相依存,难以分离,由于大地与水有着至诚致密的亲和团结而普济万物,万物才得以蕃息、长养。历代贤明君王明白这个道理,并将其运用于分封土地,建立万国,安抚亲近各地诸侯,以维护天下太平。现代治理企业、处理人际关系时此道理同样适用。

比卦象辞是“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解读象辞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国家的演变与国家首脑和王侯相关的情况。

先王指上古贤明君王。唐玄宗认为“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

“国”的发展演化是这样的—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解释:“邑,国也。”邑就是国。西周时期,人们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铜鼎铭文中的“國”字写成“或”字。

《说文》解释:“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的生活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民、保卫土地。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1956年,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郭沫若先生将口内“王”字加一点简化为“国”,避开了帝王的封建思想,说明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让我们像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周代初期实行将土地和臣民封给子弟、功臣以建立诸侯国的制度。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族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西周的诸侯有同姓、异姓之别。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诸侯,在盟会时居于异姓的前面。异姓不少是曾与周王室有婚姻关系的,还包括褒封的前代后裔。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

在众多封国中,最重要的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其国君地位较高。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谓之赐命。周天子为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疆土范围、土地数量,以及所封给的属臣、奴隶、礼器和仪仗的数量。受封的诸侯必须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了周天子的控制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有了对国家相关情况的了解,比卦象辞的开示就容易理解了。

卦象为坎(水)上坤(地)下,象征地上有水。大地上沼泽密布、百川争流、海洋(海洋也是大地的孩子)广阔,流水浸润着大地,表明大地与水亲密无间,互相依存,难以分离,由于大地与水有着至诚致密的亲和团结而普济万物,万物才得以蕃息、长养。没有水,大地将是干涸的沙漠荒原,离开大地的水将是缥缈的云翳,游弋于寂寥的太空。历代贤明君王受启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将其运用于分封土地,建立万国,安抚亲近各地诸侯,由诸侯亲近百姓维护天下太平。

朱熹曾云:“建万国以比民。言民不可尽得而比,故建诸侯使比民,而天子所亲者诸侯而已。这便是它比天下之道。”通过亲比,使诸侯与其邑国中的民众各安其所,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亲比原则同样适宜现代企业建设。领导必须与中层及员工融为一体,企业才能有活力和战斗力。

退一步讲,日常与人打交道,也能多交几个好朋友。个人真正遇到点什么事,还有几个随帮唱曲的,也不至于孤单。

第四节

比乐和谐,择善而从切莫偏枉

比卦六爻有奥妙:亲比团结有“孚比”“比之匪人”“内比”“外比”“显比”“比之无首”等多种情形。诚信是贞正团结的根本,有怀德来远之功效,是决定诚信为重要外交原则的关键所在。亲比,要亲近贤明,远离奸佞邪恶小人或势力团伙。

贞正团结诚为本,远恶亲贤心不妄。

诚信是贞正团结的根本,有怀德来远之功效,是决定诚信为重要外交原则的关键所在,坚持此原则对外亲比,要亲近贤明之人,远离奸佞邪恶小人或势力团伙。

面对复杂变乱纷繁的世界环境,从国际交往看,坚持此原则开展外交尤为重要;从和谐邻里构建方面看,此原则同样很重要。要慎重选择比乐亲辅的对象,择善而从,这与离卦推演的“以正附正”原则,同为亲比的精髓所在。

“诚信广善,远恶亲贤”八个字道出了亲比的基本原则与交友之道的真谛。几千年历史实践进一步诠释和验证了这一真谛,我们不妨看看比卦六爻是怎么说的:亲比团结有多种情形:“孚比”—讲究诚信比附团结;“比之匪人”—与外部不良之人勾结;“内比”—内部比附团结;“外比”—与外部比附团结;“显比”—光明正大地交往而比附团结;“比之无首”—与众人亲密团结、互助友爱但自己不居于领导地位。比卦六爻对相应情形分别进行阐释。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何谓“孚比”?具有诚实守信的德行(有孚),亲密团结,不会有灾祸;“缶,瓦器,所以盛酒浆”,诚信的德行如同美酒注满了酒缸(有孚盈缶),因为讲诚信,他方的人会纷纷前来归附(有它),结果是吉祥的。讲究诚信,是亲比和谐增进团结的关键因素,人与人交往以诚相待至关重要,诚信是亲比团结的黏结剂,不讲诚信的交往亲比,不会有好的结果。

以诚结友酒满缸,诚信美德永留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讲诚信地交往,充其量也仅是昙花一现而已,难以结出丰硕的果实,不会维持长久的友谊。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何谓“比之自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支团队首先要做到内部团结,达到“内比团结凝聚力”的状态—内部亲比团结可以增强凝聚力。吉祥,自身不会遭受损失。内部团结,坚如铜墙铁壁,外来因素轻易不会干扰与侵入,敌对势力难以战胜,当然不会因为自身的原因产生损失。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何谓“比之匪人”?不搞内部团结,却与行为不端正的人交往,内外勾结,而且打得火热,关系亲密,很容易受到伤害。

“外比匪人易受伤”—交损友,有害无利。《周易学说》引刘沅:“凡居者之邻,学者之友,仕者同僚,皆当戒‘匪人’之伤焉。”抗外敌高奏民族凯歌,汪精卫等甘当日本走狗……纵观历史,汉奸哪一个有好下场?

六四:外比之,贞吉。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什么样的人是贤人?贤(賢),形声字。字从贝,从臤(qiān),臤亦声。左边的“臣”,是竖立的眼睛,意为“主人的眼睛”。右边的“又”,是手。下面的“贝”,指钱币、财富。眼睛和手控制钱。本义指管理钱的人。多财,即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来。因此,《说文》解释:“贤,多才也。”《庄子?徐无鬼》说:“以财分人之谓贤。”指有德行,多才能。贤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

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也不积攒财物。

何谓外比?在对外交往中恪守贞正之德,互相信任,亲密团结,努力结交善于量入为出、精打细算、有理财才能、会过日子的贤明之士,尽力辅佐圣明的君主,其结果是吉祥的。“外比贤明共大业,贞正诚信善脉广”—外交原则应该贞正、诚信,可以广结善缘,人脉广大。

西伯侯姬昌悟透了这个道理,后来离开羑里遍访明贤,拜会姜子牙,奠定西周王朝。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何谓显比?《说文》解释:“显,头明饰也。”《尔雅》解释:“显,见也。”显比是指光明正大地交往。“王用三驱”说的是什么意思?指君王打猎时让卫队从左、右、后三面把猎物驱赶到中间以便射猎。诫,用作“骇”,惊吓。

“王用三驱是显比,舍叛纳顺民吉祥”—光明正大地交往,君王采用三面包围的方法狩猎,网开一面,有意放走逃奔在前面的健壮的野兽,这也是遵循自然选择的法则,可以猎获一些孱弱的动物,放生那些健壮的动物以便繁殖旺盛的种群。对这种行为,乡野中的老百姓对君王狩猎毫不惊惧。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君王保持中正之道治国,平易近人,深入民众,人民欢喜。其二,遵循自然选择规律,不灭绝种族,给万物以繁衍的机会,其仁爱之心深深打动民众。君王亲比普天下的民众,以仁义之心治理天下。君王深入民间,与民同乐,百姓不惧怕君王,自然给君王点赞。

光明正大地交往,是应该广为推崇的美德。《周易程氏传》云:“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诚,至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己与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比之比己也。与乡党亲戚,于众人,莫不皆然。”

上六:比之无首,凶。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何谓“比之无首”?与众人亲密团结、互助友爱但自己不领先居首,将有凶险,说明自己将来没有可以归附的生活,无立足之地,将有凶险。凶险在于没有凝聚力中心,将出现无政府状态。

比之无首无所终,无以立足将有凶。

殷商纣灭天数尽,周公平逆心不妄。

现在,我们不妨选取历史片段,来看看比与不比有何区别?

周公平叛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亲比的典范。武王灭商后,为安抚商朝遗民,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留在商都。同时,又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视武庚,历史上称之为“三监”。武王死后,他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成王诵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他管理朝政。这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他们在外散布谣言,说周公有野心,想篡夺王位。一时谣言沸扬,引起了成王和大臣召公奭(shi)等人的疑虑。武庚见有机可乘,忙串通“三监”联合东方的奄(yǎn)(商朝古地名,今山东省曲阜市)、徐(今江苏省徐州市,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蒲姑(今山东博兴县东北有蒲姑城)等国起兵反叛。周公身处内外交困之境,恳切地对召公做了解释,表明自己决无篡位的野心,消除了召公的误解,稳定了周王室内部。随后,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罢黜霍叔,灭掉了东方五国,平定了叛乱。周公东征,扩大和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天大,地大,人众多,必须相亲相辅,亲比的动机必须纯正,亲比的原则必须诚信为本。内外、上下、彼此之间光明无私相比辅,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为友朋,才可获得吉祥。

当然,还必须择善固执,远恶亲贤,宽宏包容,切莫强求。

避免“比之无首,无所终也”之凶险,历史上的“尊王攘夷”颇耐人品味。

“尊王攘夷”出自《春秋公羊传》,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楚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与周天子结盟,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

次年,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从首止逃脱盟会而率联军讨伐郑国。过了几年,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周朝西方少数民族为戎)、狄(周朝北方少数民族为狄)和南方楚国(长江流域诸侯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664年,山戎伐燕(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部一带,今北京市及其附近),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今河北邢台市及周边大部分地区),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6年,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朱熹说:“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认为:“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我们来看看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关于比卦洁静精微的总论与阐释—比卦的要义,主于上下、彼此间的“亲密比辅”的道理。

比卦先总称能“比”必“吉”,又分叙“比道”的三大要素:一、选择比辅的对象必须慎重,即“原”情“筮”意而后比;二、应比辅于有德长者,永守正道;三、亲比之时,移速不宜缓。卦中六爻,九五阳刚居尊,为被人比辅之象;余五爻阴柔分居上下卦,均为比辅于人之象。其中初六、六二、六四不失“比道”,各能获吉;六三亲比不得其人,上六居后无所比附,并失“比道”,或不利,或凶。就六爻间的联系看,其大旨在于,不论“比”于人,还是被人“比”,均当正而不邪、顺而不逆、明而不晦。事实上这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主、从关系的处理。九五所以能为一卦尊主,正是基于“大公无私”、以“信”亲下的原因,遂获众人争相比辅。程颐称其“众所亲附,而上亦亲下”(《周易程传注评》):实是“尊卑”关系至为融洽的象征。当然,作《易》者设立比卦的思想宗旨,或是偏向于维护、稳固“上层统治”着想,《彖传》所谓“比,辅也,下顺也”,已揭出这一微旨。荀子云:“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荀子?议兵》)这亦与下顺从之义相合。

第五节

中正博爱,亲密比辅共荣光

坚持中正之德,博爱民众,体恤民众,亲密团结,与民同乐,这是重要的治国原则,是赢得民心的根本。在治理企事业团体或家庭中同样适用。

坚持中正之德,博爱民众,体恤民众,亲密团结,与民同乐,这是重要的治国原则,是赢得民心的根本。此原则在治理企事业团体或家庭中同样适用,须臾不可离开,否则将离心离德,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

在家庭、团队、集体、企业乃至国家之中,成员间应该精诚团结,求大同,谋求理想、志向的一致;存小异,彼此宽容和尊重个性的差异,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相敬重,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合作共进,共担责任,共享利益和成就。

中正治国博爱众,亲密比辅共荣光。

这是比较理想的和同的境界。团结与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能够为科学发展的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是全民共同的使命,也是共同的光荣。

比卦警语箴言

比师互综地上水水地柔密润四方地得水滋多柔润水得地蓄涓涓淌地上有水甚亲比贞正团结永吉祥以建万国亲诸侯先王亲比树榜样不宁方来后夫凶主动被动不一样以诚结友酒满缸诚信美德永留芳内比团结凝聚力外比匪人易受伤外比贤明共大业贞正诚信善脉广贞正团结诚为本远恶亲贤心不妄王用三驱是显比舍叛纳顺民吉祥比之无首无所终无以立足将有凶中正治国博爱众亲密比辅共荣光领导核心有感召同心团结有力量忤逆不归无善终天下归一民心向殷商纣灭天数尽周公平逆心不妄比乐和谐相亲辅择善而从莫偏枉

最新小说: 当霸总一家穿越到古代后庄静初褚南玹 云晴霍海 遮天之女帝的绊脚石 主角霍海云晴 五宝爹地甜宠妈陆南烟顾北寒 燃情辣妻携宝归来沈蔓歌叶南弦 极品龙婿龙辰(龙辰楚婉柔) 龙血丹尊叶辰(叶辰沈雁凡) 万古第一杀神苏玄 无敌古仙医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