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盘小说网 > > 诛日之战汉武天下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新军加入

第一百二十四章 新军加入(1 / 1)

听两人一言一语尽是感慨赞叹之声,文建阳说道:“藤团长,卢团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百姓就是一支部队的支柱,部队打仗是为了什么,小,是为保护百姓,大,是为了保家卫国,开拓疆土,军人如此一生,自当无憾。如今国难当头,我辈军人自当金戈铁马,下,维护民生,上,保卫国土,日军残暴,奸淫掳掠,想必藤团长和卢团长也是耳读目染,我们部队成军之时,首歼一股日军,日军屠杀整个村子百姓,众多的百姓被日军活生生的剥皮剔骨,这是禽兽之举,作为一个军人,百姓罹难如此而不顾,枉为军人,今天是他乡百姓遭殃,明天就有可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所以我们决计不能容忍日军暴行国土,日军侵占之心,昭然若揭,中国已无完土,汉华军有大量的仁义之士加入,这是汉华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汉华军医院的唐医生,学医国外,可以在武汉、上海、香港任何一家大型医院去实现自己求死扶伤的宗旨,可是唐医生留守在了汉华军,在简陋的条件下,救治着一个个在战场和日军浴血抗战而伤重的战士,杨千嬅杨部长本是武汉《新民日报》记者,

杨部长很文不能治国,笔不能言民生,毅然请辞来到汉华军,奋战在汉华军敌后抗日的第一线,有如此之百姓,如果我们军人消极避战,丢土丧国,将百姓活生生扔给日寇,良心和在。”

文建阳一席话,让两个人感动、内疚、惭愧。

百感交集,心思婉转,俯首不语。

看着感触颇深的滕君毅和卢光荣,薛语嫣快人快语的说道:“藤团长,卢团长,我看你们直接留在汉华军和我们一起打鬼子得了,川军在哪里都是处处排挤,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只有在汉华军,我们一衣相连,同为一家”

薛语嫣一番话道出滕君毅和卢光荣痛楚,两个人神情寥落。

从内心深处。滕君毅和卢光荣渴望羡慕汉华军的军容军貌,部队发展环境,但是派系不同,又让两个人不敢逾越雷池。

感觉得到滕君毅和卢光荣的犹豫,高传辉说道:“腾团长,卢团长,我汉华军每一个抗日义士解来自五湖四海,我们的所有战士80%来自国军自淞沪和南京撤出的各国军部队,只要有一腔报国之热血,汉华军双手欢迎,蒋委员说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举国抗日之时,两位又何必如此耿耿于怀编制派系,国家危难,抗日不力,就是因为国内派系林立,明哲保身,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如此行径,枉为军人”

高传辉一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让两个人惭愧难当。

“藤团长、卢团长,军人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汉华军为全国百姓而战,为丢失的国土而战,文建阳诚心欢迎两位的加入”文建阳诚恳的说道。

想到文建阳仁义之举,想到汉华军辗转奔袭鏖战营救,滕君毅和卢光荣最终正色说道:“文团长,确实如您所说,我们打过内战,杀过同胞,长官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们打心眼恨小鬼子,从淞沪一路撤到安庆,鬼子禽兽之举,罄竹难书,如果不是文长官营救,我们早就是鬼子枪下之鬼,死过一次。感谢文长官救命之恩,我们愿意加入贵军一起打鬼子,报血仇,但这仅仅是我们的心愿,川军老少皆有,抱团成群,战士心意不能强求”

文建阳诚挚的说道:“加入汉华军,皆属自愿,愿意参加汉华军者,双手欢迎,不愿意参加者,川军兄弟可随意挑选缴获日军装备,每个战士给予充足路费,可以回老部队,两位加入汉华军之事,我会向战区长官部汇报”

文建阳如此一言,顿解滕君毅和卢光荣后顾之忧,在7集团军和汉华军两边,忠君之念和知遇救命之恩间摇摆的滕君毅和卢光荣彻底的下定决心参加汉华军。

最后藤君毅探问到:“79团袁副团长伤重住院,不知道袁团长可知此事。”

薛语嫣嫣然一笑说道:“袁团长和79团所有川军战士自愿全部参加汉华军”

藤君毅和卢光荣相视一笑。

令滕君毅和卢光荣不知的是,文建阳充当说服两人全因袁善良而起。

早在探望滕君毅和卢光荣之前,文建阳就和高传辉一行人前往医院看望袁善良,袁善良没有滕君毅等人诸多的心思,本来就因为之前对7集团军在围剿红军烧杀抢夺不满而郁郁不得志的袁善良听闻自己被施救的前前后后,在姚公庙目睹汉华军现状,直接就提出想加入汉华军抗日卫国的愿望。

文建阳自然是欣喜万分,最后袁善良道出自己和滕君毅、卢光荣同出讲武堂,两个人也是叹国积弱,恨不生吃倭寇肉,一腔热血,请求文建阳一同挽留抗日。

这才有文建阳亲赴799团和98团,说服两人的经过。

滕君毅和卢光荣立刻马不停滴的召集所有川军将士,当两个人说出想留守加入汉华军的抉择,士兵自愿原则时,出乎两人意料之外,除一百多伤残年纪偏大的川军战士彷徨犹豫不决之外,所有剩余川军皆愿意加入汉华军。

在十八里岗的几日,在百姓的热拥之下,川军真真切切的感觉到当兵的自豪,何况命都是汉华军救的,救命之恩涌泉相报天经地义。

当100多名老弱病残的川军战士知道汉华军可以为其安排在军队后勤留守后,无不感动异常,满怀感激的全部选择留下。

汉华军再一次浴火中发展壮大。

整顿过川军团安排工作,文建阳和高传辉、方天浩、萧飞羽、杨千嬅商议之后,决定大张旗鼓的宣传青阳战事,一来汉华军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舆论支持,二则表示汉华军积极响应蒋委员长举国抗日之号召,举国关注,处在夹缝中汉华军自然不会被各战区和蒋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撤番削兵。

一经商议决定,对新闻宣传了如指掌,信手拈来的杨千嬅立刻开始紧密的计划报道。

文建阳首先是对陈琪发出电文,详细的告知青阳战事和歼灭波田支队牧野联队、盐田联队,重创波田支队第一步兵联队和第三步兵联队,营救安庆川军的战事。

杨千嬅则是第一时间联系武汉新闻媒体,连篇累牍介绍战事战况,同时见缝插针的邀约报道。

收到文建阳战报,原本对青阳战事不慎看好的陈琪大惊失色。太出乎自己意料之外。马不停蹄陈琪找到陈诚。

看完电文,陈诚拍案而起,解气说道:“打的好,打的太痛快了,这个文建阳不简单,尽然能全歼日军两个联队。”

“情报准确吗?”最后陈诚不放心的说道。

陈琪恭敬的说道:“军座,卑职相信文建阳不会夸大其词”

“好,我马上请见委员长,你立刻走青阳一趟,这一次文建阳战功显赫,树大招风,日军攻占安庆,赣鄂沿江一带必定战事惨烈,三战区丢了合肥,文建阳必定是各战区笼络之人,一定不能让别人抢了先”

“是,军座,属下即刻安排”陈琪毕恭毕敬说道。

“对了,从军需处多抽调一批药品物资”陈诚说道。

“军座,文建阳在安庆营救了7集团军被日军围困的三个团,文建阳请求三个团归属在汉华军中”陈琪不忘汇报文建阳请求。

陈诚呵呵一笑:“这个文建阳开始抢人抢地盘了,7集团军擅自后撤,丢弃安庆,委员长为此大为光火,个残兵团,给就给,回电答应文建阳”

“是,军座”陈琪颇为高兴的说道。

和陈诚所说一致,在武汉蒋介石官邸,但得知7集团军擅自撤离,蒋介石一脸温火,大骂杨森丢弃名城,腾笑友邦,而杨森回电说徐源泉丢弃合肥,自己是腹背受敌,万般无奈适才撤离安庆。

早就被战事失利推诿责任成风见怪不怪的蒋介石恼怒之余,给杨森“撤职留任”处分以示警戒。安庆丢失,日军可以安庆机场被跳板,肆无忌惮的轰炸武汉,原本就被日军轰炸心神不宁的蒋介石着着实实开始担心武汉安危。

门轻轻推开,一脸沉思的蒋介石就知道定是陈诚,随着战局越来越向武汉靠拢,负责武汉防卫的陈诚也是越来越频繁的踏入办公处。

看着和自己一样形神疲惫的陈诚,蒋介石说道:“辞修,日军又有动向”

陈诚轻声的说道:“校长,战事焦灼,胜败兵家常事,您忧国思民,定要注意休息”

蒋介石很受用陈诚的一番话。

“校长,青阳方向文建阳来电”

“哦,怎么说”

“校长,文建阳在青阳县城歼灭日军波田支队牧野联队和盐田炮兵联队,在池州外域重创波田支队第一步兵联队和第三步兵联队,随后又在安庆营救7集团军被日军围困的1师,14师三个团兵力”陈诚仔细的汇报战况。

“什么,文建阳歼灭日军两个联队”还在沉浸在7集团军丢失安庆怒火中的蒋介石大吃一惊。

“是的,校长,学生已经多方求证,文建阳言语属实”陈诚肯定道。

“娘希匹,杨森两个师丢掉安庆,文建阳尽然消灭日军两个联队”蒋介石大为光火。

一直等待蒋介石发泄完内心光火,陈诚说道:“校长,日军攻占安庆,但依据情报,日军并没有在安庆机场进驻轰炸机,主要还是担心文建阳部队如同芜湖一样破袭,目前文建阳在安庆、池州一线举足轻重,可以牵制日军大规模沿江而上。”

陈诚言语未尽的看着蒋介石。

蒋介石自然明白陈诚言语用意,也知道把文建阳当一颗棋子按放在安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辞修,你很看重着个文建阳呀!”蒋介石不温不火的说道。

早就对蒋介石心思洞察明微的陈诚恭敬说道:“难得这个文建阳一心为国,忠心抗日又拥护校长您抗日教诲,还是校长爱才,如果不是校长您当初慧眼识才,给文建阳资助,文建阳也不会有今日的青阳大捷”

陈诚一番话让蒋介石颇为自得,随即说道:“辞修,比较杨森擅弃安庆,文建阳忠勇可嘉,青阳大捷,定要重奖”

陈诚窃喜道:“校长,文建阳在安庆营救7集团军三个团两千余人,目前在青阳整顿,因为伤重过多,文建阳请求在青阳长期休整”

陈诚说的很婉转。

蒋介石对陈诚言外之意心知肚明。

看着蒋介石沉默不语,陈诚说道:“校长,汉华军是一直善打日军的部队,唯一的政治信仰就是您的抗日训导,文建阳在青阳一战,也是损兵折将,有文建阳在,日军就不能有效利用安庆中转,适当兵力补充对战事百利无一害”

听完陈诚所说,思考半响,蒋介石说道:“这件事就交托你办理,稳妥为上”

“是,校长,学生一定妥善安排”陈诚谨慎说道。

有蒋介石亲口谕旨,陈诚长袖善舞,开始给汉华军大批调拨物资,物资囤积的数不胜数,全看怎么调拨,至少从目前来看,自己赌文建阳还是卓有成效,索性就多调拨一点。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未完待续)

最新小说: 两界:我早晚成仙帝 快穿之幸孕连连 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 集群重炮轰杀修仙者 龙藏 早安大明 我的眷族超猛 为奴三年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乔念萧衡小说 诡异:快逃,他有概念级能力! 万历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