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大禹九鼎
出门之前,孙十良已经给张悠灵打过一次电话,确定了张伯云在家之后,孙十良这才乘坐着的士前往了张伯云的住址。
来到了张伯云家,开门的自然是张悠灵。一进门,孙十良便是受到了张悠灵全家的热情款待,毕竟她们一家人的命几乎都是孙十良所救。
客厅之中张悠灵一家正在热情的款待着孙十良,一张小小的茶几上几乎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零食水果,恨不得让孙十良吃完才放他离开。
“十良,你是什么时候醒过来的。我们前几天才去过医院看你,可是医院说你家里人已经接你回家治疗了。”
坐在主位的张伯云一等孙十良坐了下来,便是关切的询问起了孙十良的情况。而一旁的李心岚和张悠灵则是一言不发的给孙十良倒水递食。
“我昨天才醒过来。”
“啊?你昨天才醒应该多休息啊,要也是我们去你家看你呀。”
“没关系的,张伯伯。我现在已经可以自由活动了,而且这次来是有件事情想问您。”
一听孙十良说有事,张伯云便是立刻咳嗽了两声,然后用眼色示意李心岚先带张悠灵进里面。
等这两人离开之后,张伯云这才郑重其事的问道:“十良,有什么事情需要张伯伯帮忙。”
“呃,其实也就是我的那几件东西,那面镜子和我的那个香鼎...”
孙十良一开口,张伯云这才明白了孙十良此行的来意,连忙就是点头说道:“对对对,我这都差点儿忘了。十良,你的那些宝贝我都给你保管得好好的。虽然在医院里照顾你的那个小兄弟说那面镜子是他的,可是由于这些东西实在是太贵重了,我没有得到你的允许是不会轻易交给别人的,所以你回头帮我更那个小兄弟说一声。”
“好的...”
孙十良点头表示能够理解张伯云的谨慎,不过他说那面镜子十分贵重,这便引起了孙十良的一些好奇心。
“张伯伯,你知道那面镜子的来历?”
孙十良和何善从师父钟正道那儿传承过来的聚气鼎和散气镜皆是他们一派气功师代代相传的宝物,但除此之外则是再也不知道这两样东西的来历,又是如何落入他们气功师的手中。
眼前的张伯云据说是考古学的大学教授,那他肯定对这两件古物有一定的了解才对,否则对方也不会说它们是贵重的宝物了。
“这个,你等等。”
张伯云没来得及回答孙十良的问题,急忙就是回屋从保险箱里取出了孙十良在槎城的行李背囊。
“其他东西都在里面,然后这个是你的香鼎和镜子。”
孙十良看见张伯云连续从卧室到客厅往返了三次,除了第一次拿背囊的时候比较轻松之外,另外的两次却是十分缓慢而小心的捧着孙十良的聚气鼎和散气镜走了出来。而孙十良仔细的观察到,张伯云拿那两样东西出来的时候竟然还戴上了手套。
“十良,你先看看有没有少什么东西。”
孙十良大致的扫了扫背包,见里面东西都没少便是点了点头。
“好好好,那个十良,张伯伯想要问问你,你的这个鼎和你朋友的这面镜子是从哪里得到的?”
“这是我师父传承给我们的,是我师父的先祖代代相传的遗物。”
孙十良如实的回答了张伯云的问题,而对方听完之后似乎也是如其所料的一般点了点头。
“十良,你知道这个鼎和这面镜子是什么吗?”
张伯云的询问正好直击关键,孙十良摇头苦笑的回答道:“具体的来历我们并不知道,不过师父说这个鼎叫聚气鼎,而这面镜子则叫散气镜。”
“聚气鼎...散气镜...”
张伯云沉吟了许久,随后点头自语道:“哦,这么说的话,我的假设可能性就更大了。”
“张伯伯...”
孙十良见张伯云进入了自我思索的状态,便是有些急切的呼唤了一声。
“哦,不好意思。”
张伯云回过神来,脸上的表情顿时有些严肃了起来。
“十良啊,张伯伯是考古学的教授,这个你是知道的。根据我这一个月的研究,我十分确定你的这两件物品应该属于商代以前的青铜器。而且很有可能是更早的产物。”
“商...商代以前的...”
“没错,我未经你同意,给这两件古物做过碳14检测,结果显示这两样东西都是商代之前的产物。”
孙十良听着张伯云的叙述,双眼望着自己用了多年的那个聚气鼎,顿时间有了一种奇异的陌生感。
“十良,你听过大禹造九鼎的故事吗?”
就在孙十良沉思的片刻功夫,突然张伯云的一句话惊得孙十良张大了嘴巴差点儿把手里的杯子丢掉。
“什么?!你说这是九鼎?!”
孙十良的声音十分的响亮,以至于在里屋的李心岚和张悠灵都探头看了出来,最后被张伯云又撵了回去。
“你先不要那么激动,这只是一个假设。因为那种传说中的东西已经无法做考证,即使这个鼎真的就是大禹的九鼎之一,我也没有办法证明。所以说一切都只能是一个假设,我假设它有一定的可能性就是九鼎之一。”
张伯云说话的语气十分的凝重,声音却是小得只有孙十良能够听见,就像是正在说一件十分机密的事情一般。
“而这面镜子的假设恐怕更让人无法接受...”
孙十良这还没有消化完九鼎的假设,张伯云又一个重磅炸弹就是落了下来。
“呃...张伯伯,你继续...”
孙十良深呼了口气,试着让自己不要去吃惊,自己平时极其不爱惜的聚气鼎竟然有可能就是大禹九鼎。
“假如你的那个香鼎是大禹九鼎的假设真的成立的话,那么这面镜子的来历恐怕更让人吃惊,因为它很有可能是华夏文明历史之中最早出现的镜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