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你完了将大朗和二朗带着去经管新林子。俺和你二哥去老林子地里接新胶。」一大早起来,康应元就开始张罗起家里的活计,给家里的弟兄们分起工来。
康家一共八口人,一个老娘、弟兄三个,自家媳妇,还有两个娃娃,刚过门不久的二弟媳妇。山户人家,一般分家的晚,要等子侄一代差不多长大成年了,才会考虑这事。两个正是壮年的兄弟还在家中,康家在劳力方面是不差的,干啥活都不单薄。
「老大,见天去新林子里经管什么?我还是把两个娃娃带上,跟你和二哥一起去收胶吧。」康家老三康应平对自家大哥分的活不是很满意,觉得还是跟着老大、老二去采胶有干劲。给新林子去除草,能有个啥意思?除了累的人直不起腰,再没任何意义。树林子除草,在他看来就没啥必要。
「收什么胶?咱家就那点胶树,我和你二哥一早上不到,就能收完。你和娃娃们过去,不但帮不上啥忙,说不准还将收的哪点胶撒花到地里。新林子马上要起来了,不操心怎么能行?咱家起手的晚,人家别人地里的新林子今年就能收上胶,咱家的明后年才有胶收,可不能再耽搁了。明年新林子开始出胶,我和你二哥就张罗着给你娶媳妇,让你把家给成了。咱家的胶林算是大着哪,有这家底给你说亲不难。」说着说着康应元就不自觉的唠叨起来,长兄如父,他现在在家里啥心都要操。
「哥、娶亲的事我想晚几年再说,今年秋上招兵的时候,我想去参军。」
「参军?你有这个想法是好事。眼下朝廷对兵伍里的人待遇好的很。当上几年兵,说不准能落个长久营生哪。而且现在打的仗也少,一般出不了啥意外。不过要参军,你也得先将家给成了。怎么着,也得留个一男半女的才行。」对于自家三弟要参军的想法,康应元还是很支持的。家里有三兄弟,能多条出路就多条出路,人人都有务农并不是好事。
「听人说,最近几年参军可未必有以前那么好的待遇,时间够了复员不一定能进官衙。不过我还是想去搏一搏,总是个搏前程的机会,好歹能出山见见世面。以后在哪儿过生活否不一定,结亲早了怕是不好?」关于退伍军人的安置政策,这几年朝廷有意进行前期的舆论宣传,目的就是让参军群众有个心理接受的过程,不要以当下的待遇来度量以后的待遇。不过民间的参军潮并没有因此而遇冷,在百姓们看来即使待遇不如现在,也没差到那里去。能有稳定的收入,能不像农民哪样辛苦,就是很多百姓向往的美好生活。
「还是要结了亲再去参军,这样娘的心也能放下。这事你不要操心,我给你想办法,咱家现在的身成比以前好多了,结个亲不是费劲的事。早一半年就早一半年,影响不大。」…
康家新种的林地还没有出产,但手头已经比以前活泛多了,不像以前那样一年到头手上见不着几个人现钱。有了杜仲胶这个优势产业的带动,商人们也爱往山里来,其它的山货就能捎带手的出一部分。像康家一年靠着卖山货收入就能有五六两银元,算上卖胶的收入,见到眼里的现钱能上十两。
这样的收入,对山里的平常人家来说,除了能满足日常消费外,还能有点结余。正因如此,康应元才不为兄弟娶亲的事稍微提前一点犯愁。再说这几年由于山里能产胶,说亲的磕绊也少了很多。康家说老二媳妇的时候,费的力程就不多。
简单聊了几句后,一家老小背着干粮出了门,去地里干活。说起来山林地到底要比川地费力气,上高爬屲的,干活的效率总要比川地慢。就五六十棵树的胶,康佳弟兄两人收了半天,才将其收完。杜仲树的产胶量有限,一棵成年树一次收胶,连一斤都收不上。忙乎了半天,兄弟俩的收成凑不够一整桶。
饶是如此,提着大半桶胶回家的兄弟俩
还是高兴不已。这多半桶胶,最起码能卖二三百文银元。最要紧的是,用不了几天就会有收胶的人上门来换成钱。也就是说,收的胶就和现钱没啥区别,在山里,提着原胶随随便便就能换上想要的东西,完全可以当现金来流通。这就是产业链成熟的好处,要是卖胶不方便,胶业也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到了家里,两个媳妇赶紧过来接过桶,带到专门熬胶的灶台,将收来的胶简单的熬制一下,变成胶块。剩下的事,就是坐等隔几天便到山中收胶的商人上门收货换钱。一块块码放整齐的胶块,是康家一家老小幸福生活的指望。
端着老娘做好的饭,康家老小坐在放胶的房子门槛边上。一边看着堆积的胶块一边美美的吃着饭。黄橙橙的胶块就是最好的下饭菜。
「老大,我在地里除草的时候,遇到了刘旺家的人,他们说,袁家山那边的地全被官府给占了,要全部种成胶树。听这架势,官府这一次占的山可不少,专门要种胶。你说、再过四五年,咱这一片种的胶那么多,到时候咱们的胶还能有这么好的行情吗?贩子们会不会只收官府的胶,不将咱平头百姓的胶当回事?」康应平除草的时候,偷懒不干活,跑到旁边的地里听了一嘴的闲话,到了家里赶紧白话起来。
「将你的活干!官府做事都是有章法的,怎么可能会干影响咱们老百姓收成的事?你以为现在的世道和前几年一样啊?朝里的圣人前些面被贪官们害的不轻,现在派朝军新复了天下,你没看以前的哪些脏官恶吏一个个都被换了?别的不说,现今的官府,绝没有坑百姓的想法,只会让咱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短短几年时间,老百姓对官府和大明朝廷的风评已然大为改观,现在的百姓,对官府有了信赖感。大明朝廷的信用和口碑重新回到了天下百姓的心中。
。
小波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