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的轻骑和孟加拉商人的情报,再三确定英国和贾法尔出兵的消息后,杜锋觉得,自己觅封侯的愿望,很快就要达成了。
孟加拉对大顺皇家很重要,对中国也很重要。皇帝自然是要收税的,而收税之外,从地缘上,杜锋也记得之前和刘钰等人讨论过。
很久很久之前,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就描述过一种神奇的动物,叫做挖金蚁。
这种挖金蚁,按照希罗多德的描述,大约生活在阿里地区,比狗小,比狐狸大,会专门挖金子。这种传说传到了中世纪,衍生出了很多的版本,包括印度人会用漂亮的小马驮着华丽的箱子,靠近挖金蚁,挖金蚁自己就会把金子往箱子里装,然后让小马的母亲在远处叫唤……等等、等等奇葩的传说。
英国人才来加尔各答的时候,也试图寻找过挖金蚁,发现挖金蚁是没有的,但是从日喀则地区背着硼砂等货物来孟加拉地区售卖的人,站在高处看就像是挖金蚁一样。
这些挖金蚁的故事,从希腊时代,就唆使着欧洲人对雪山地区有着各种幻想和野心。
大顺自然不在乎挖金蚁的传说,但却很在意日喀则到印度的贸易、以及廓尔喀尼泊尔等问题。这边频繁的贸易往来,大量日喀则、拉萨等地的盐、硼砂、朱砂、麝香等贸易,也让孟加拉地区拥有了除了收税和作原材料基地外的重要的地缘意义。
从孟加拉的拉杰沙希,去拉萨,和从昌都去拉萨差不多。更不要提更远的成都了。
从恒河口到缅甸都城,比从昆明去缅甸近了一半的距离。
在这种地方打几场漂亮仗,并且真的能够快速落实朝廷的收税、驻军、扩张、包夹雪山、威慑缅甸的战略意图,那么当然是可以封爵的。
杜锋也清楚,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也是大顺最后一波大规模产生军功贵族和封爵的窗口期了。
因为地球多大已经确定了,难打的敌人就那么几个,这一波扩张期一过,大量的新军功贵族和老军功贵族,将会彻底垄断军功的上升通道。
他们这波人属于运气好,赶上大顺军改,又赶上随后的扩张。否则既没生在乱世,只怕实难封爵。
到下一波封爵的上升通道再打开的时候,肯定就是大顺摇摇欲坠的时候了。那时候,自是另一种说法了。但不管怎么说,此时博个封侯,即便到了下一波天下大乱的时候,家族起点依旧比别人高。
军中来博前程的很多军官,都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故而这些跑到边疆的军官们,求战意识极高。
鉴于这种情况,在多方验证了消息的准确性后,杜锋下了一個命令。
让第十三、十四两个工兵营的突击连队,以及一部分实习的军官生,在锡兰军镇副都督、支度营田使的指挥下,在孟加拉向导的带领下,在孟加拉贵族支援的驴子的帮助下,无炮兵和海军支援的情况下奇袭威廉堡。
有功大家一起赚,副手也要给机会,皇帝派来的那些实习的军官生,日后都是要慢慢替代他们这一批早年跟随刘钰混出头的人的。
这一点,早些年懵懵懂懂的杜锋,这些年也逐渐明白了,是以那就做点态度,把皇帝派来的实习军官生、皇帝的人,派出去赚点大功劳,也算是在皇帝眼里有眼力价了。
否则,野战会战的话,这功劳可不好分。
在派出了奇袭部队后,杜锋将在河口的主力部队,集结起来,做出了一种类似破釜沉舟的姿态。
放弃了靠近海岸可以被舰队支援的营地,辎重营跟着大部队,以一种奇葩的“滚筒战术”,向前慢慢挪。
前锋在前面开进,主力部队在后面像蛆虫一样挪动,一天就跑个15里到20里。
到点,主力部队就开始扎营,备营垒、休息。前锋部队回撤到营地休息,派出骑兵侦查。
早晨,前锋部队再往前挪,主力部队再走不多远,就扎营、挖营垒、部署警戒。
反正杜锋不着急,就这么挪,挪个六七日,也挪到一处关键地方了。
有时候可能会多走个三里五里的,避开沼泽地,活着渡河什么的,除此之外,一概蠕动前行。
他之前在锡兰的时候,就把杜普莱克斯和后来崭露头角的克莱武当做假想敌,整天琢磨这么对付他俩。
杜普莱克斯是战略和外交出众,但是手底下没有个好将军,他自己的战术水平还行,但是更长于治军、外交。
且他已经被法国人抓回去了,这个不必考虑了。
而克莱武,则是和他一样有浓浓的赌徒心态,喜欢出奇招。脱颖而出靠的是围魏救赵、之后的与孟加拉人的第一次作战是奇袭中军、第二次则是全军压上赌贾法尔会背叛连侧翼都放弃了。
所以,杜锋考虑了一下,觉得让对方没有出奇招的机会,最为稳妥。
就直接缩成一团,把后方的营地直接放弃。
不放弃营地,士兵会觉得,营地就是后方。
而放弃了营地,士兵会觉得,军舰才是后方。
所以,大顺的海军可能失败吗?
显然不可能,因为吨位三比一的状况下,不存在失败的可能。
那么,自己没有后方,也就没有让对方偷袭的机会,自然也就让对方没有针对投后勤营地的奇招可出。
每天就往前爬十五里,侦查的轻骑不断地往外撒,接力般把周围的情况完全侦查清楚。
杜锋也是个赌徒,否则当初也不会去抢刘钰,又跟着刘钰去赌前程。
只不过,杜锋觉得,赌这玩意儿,最高境界,就是不断加码,加到对方无法跟了。
自己派去奇袭威廉堡的部队是奇招,但自己野战这边,可是本钱太足,就按照战术操典,学王八,挪过去就行。
本钱大,就是加码逼你无力跟,也是规则之内的赌法嘛。
在胡格利河口与加尔各答之间,有一处名为钻石湾的河港,按照大顺一般村子县城的命名法,这种地方一般叫做三岔口。
鲁布纳扬拉河与胡格利河,在这个名为钻石湾的地方交汇,一起入海。钻石湾那里有一处河港,还有一处炮台。
只要在那里做出扎营、筑城、修炮台的动作,就会逼着对方不得不主动进攻。
因为那里的炮台,可以封锁江面,并且控制自鲁布纳扬拉河方向的火攻船。
换句话说,在那里修好炮台,把24斤或者36斤的重炮拉过去,大顺的舰队就能进入胡格利河,不但可以全面掩护军团的侧翼,更可以提供炮火支援。
于是这种滚筒一般的乌龟壳战术,就是一种不断加码逼着别人主动搏一搏的办法。
因为,大顺万一不想急着打加尔各答呢?而是只想在钻石湾筑城、修堡、修炮台锁死英国印度洋舰队、把大顺在印度的分舰队主力解放出来呢?
谁敢说大顺一定会去打加尔各答呢?
就这么挪了三天,也终于挪到了英印联军的面前。
前锋部队和侦骑,对于前面地形的了解已经足够,没有什么奇葩地形,是个适合把兵力展开的好地方。
这一次,杜锋没有让主力部队早早扎营,而是加快了一点行军的速度,跑到前面和前锋部队汇合,部署了营垒防御。
此时两军的主力部队相距也就不到十里。
傍晚时候,就派了波轻骑兵,趁夜往对面的孟加拉营地扔了俩手雷,听个响,便叫各部正常休息,下达了明天早晨三点半拔营的命令。
第二天一早,各部准时吃完了早饭,按照杜锋的命令和参谋部制定的行军方案,将主力部队分成了三个行军纵队。
三个行军纵队并进开拔,预计在六点钟抵达预定地点,并且展开。
万人的会战,也是需要一个宽大的正面的,集中一路行军纵队,会降低展开的速度。
没有军队是在敌人炮击范围内展开的,都是在距离几里之外就开始向两翼扩。
但是,分派纵队的时候,杜锋部署了一个有些奇怪的阵型。
炮兵的一半,都集中在中军。几乎所有的正规骑兵,也集中在了中军。
抗线的锡兰府兵,分成两队,在两翼。
第十三、十四两个战斗工兵营的非突击连队和火力支援连队,也部署在两翼,挖坑,部署胸墙,配置那些小炮。
四个马六甲那边支援过来的海军陆战队营,两个在两翼,两个在中军后部做二线部署。
剩余两个工兵营,也被部署在了中线。那些武吉斯人的骑兵和南洋朝贡国支援的贵族骑兵,则压根不指望他们战斗,等着战后抓人或者追击溃兵的时候用用,正常就是来参观一下,确定一下对大顺的继续忠诚。
看起来,这像是乌龟阵的变种,不太像是想要主动进攻、全歼敌军的态势。
至少,不是经典的两翼包抄、试图打歼灭战的阵型。
而且,整体上,部署的也非常保守。
并没有试图行军到英印联军的侧面,堵住其撤退的道路,逼其决战,反而是像是赶羊一样,就是往前顶,顶到位置后展开,甚至连骑兵都没大量往侧翼部署,以便战斗途中去切后退道路,而是完整地留着英印联军的退路。
这给了英印联军选择权。
可以打。
也可以不打,往后退。
看起来,这个阵型有些古怪,这种战役发起选择也极端保守。
五点钟,三个行军纵队逐渐抵达,尚未全部展开,对面的英印联军的指挥官们,全都骂了起来。
虽然早就知道大顺这边打仗猥琐,却没想到会这么猥琐。
之所以搞成这种明显防守反击的阵型,在克莱武看来,这是大顺在利用英印联军的特殊性,搞得一种无耻战术。
孟加拉步兵只能蹲着不动抗线,主动进攻是不可能的,因为没这个能力。
能抗线、能对射的步兵,距离能列阵进攻的步兵,差得远了。而能列阵三十步击鼓整队再前进进攻的步兵,和能列队以行军阵型快速机动的步兵,还差了两三个台阶。
就孟加拉步兵的状态,杜锋基本认作是只能抗线、对射的那个档次。
英军倒是可以列阵进攻,但是数量太少。
贾法尔的骑兵,算是孟加拉军队中唯一有主动进攻能力的孟加拉部队,问题是这些骑兵只能摆在侧翼。
摆在中军,那简直就是找死。
一旦进攻不顺利,骑兵一撤,乱哄哄的,摆在中军很可能就把己方的阵型全都冲散了。况且两翼孱弱的步兵,很可能被大顺侧翼包抄,吃饺子,最后全交代在这。
而且还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象兵,面对大顺那密密麻麻的大炮,唯一的可能就是被惊了后往后乱跑,蹉踏自己营地。
大顺摆出这么猥琐的阵型,这是在逼着英印联军按照大顺这边的预计好的阵型列阵。
因为,如果大顺不主动进攻,缩着不动,就是防守,那么这个猥琐的阵型是无解的。
英印联军唯一可能获胜的方式,就是大顺主动进攻,而且英印两军的中军能够撑住,以退而不败的状态,让大顺的中军主力陷入其中。
同时,部署在侧翼的孟加拉骑兵,击破大顺的侧翼。
这是理论上唯一可以获胜的可能。
而这种获胜的可能,需要三个条件。
首先,大顺会主动进攻,而且显然是从中军进攻。
其次,英印的中军顶住大顺的进攻,缓慢退却,但不溃退,且黏住大顺的进攻主力,使得大顺将预备队都投进去。
最后,孟加拉骑兵必须要撕开大顺的侧翼,并且在己方中军被突破之前,包抄过来。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或者,天降意外,炮弹砸到了中军指挥所,大顺主将和参谋长全部阵亡……
所以,其实英印联军所能选择的阵型,实则在大顺这边的纵队开始展开后,已经被锁死了。
能也只能是,一部分孟加拉步兵,部署在右翼靠近一条小河的位置上,确保侧翼不会受到袭击,从而能够抗住大顺的进攻。
英军和新式土兵主力,部署在中间,连同一部分孟加拉步兵和一些骑兵,做好大顺可能猛攻中军的防备。
贾法尔的骑兵,部署在左翼。理论上如果大顺的骑兵步兵和侧翼的配合脱节,贾法尔的骑兵可以不必非要攻侧翼,而是可以抓住战机,趁着进攻脱节的机会反击。
当然,只是理论上。而实际上,这种猥琐的倍的优势兵力、5倍火力的炮兵优势,以及绝对优势的步兵素质,摆出这种明显是防守反击的阵型,这种理论上的进攻脱节抓住战机的机会,并不存在。
要么,还有另一个选择。
那就是英印联军选择不打,直接后撤。
短暂了讨论之后,英印联军选择撤退不战,暂时脱离接触,向后再退一段距离,避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