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盘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买宋 > 第二百二十三章 李元昊的帮手

第二百二十三章 李元昊的帮手(1 / 1)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李元昊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包天的称帝造反,攻击宋朝,除了他本身的野心膨胀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汉奸的撺掇。

你没看错,正是汉奸,宋朝的汉奸,所以我们才经常说,有时汉奸比侵略者本身还要可恨。

那么这促成李元昊造反称帝,攻击宋朝的汉奸到底是谁呢?

答案就是张元和吴昊。

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

在当汉奸期间,可以说这两人为李元昊推行的重大政策与措施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直接促进了他的谋反称帝。

史称:“华州有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意窥中国,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国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西夏文缀》

若论大夏建国规模多出于二人之手笔,貌似无史籍记载可查。

但是西夏入寇谋略却是出自于张元二人之谋,却是千真万确。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段史籍记载了解到。

“贾季在狄,晋六卿以为难日至;桓温不能留王猛,使为苻坚用;唐庄宗不能知韩延徽,使为阿保机用;皆是也。西夏曩霄之叛,其谋皆出于华州士人张元与吴昊,而其事本末,国史不书。“《容斋三笔记张元事》

由此可以看到张元二人不但煽惑李元昊脱离北宋政权的统治而立国称帝,并且不断怂恿李元昊动用武力来掠夺赵宋王朝的疆土,同时为李元昊筹划了入寇宋朝的立国方针。

史载:“国有征伐,辄参机密。常劝元昊掠取宋陕版图,据关辅形胜,东向而争,更结契丹兵,时窥河北,使中国(宋朝)一身二疾,势难支矣。“《西夏书事》

两人的谋划就是,让李元昊联合契丹,也就是辽国,一起围攻北宋,预先掠取赵宋关中要地,继而挥军入中原直取北宋京都。

所以,提到李元昊,就不得不提到这两人一笔,因为没有这两人李元昊或许压根就不会造反,更不会称帝建国,自然也就没有宋夏之争了。

那么有人会问,这两人好端端的,为什么会跑到西夏去当汉奸呢?其实归根到底,无外乎名利二字。

首先说这张元,原本是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今陕西华阴人),本姓张,名不详,年轻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才华出众,可以说是个是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于是才华出众的张元也自信满满的参加了朝廷的科举考试,并且一路过关斩将、层层选拔后,最后入选到参加殿试的考生队伍中。

离理想就差最后一步了!努力,欧耶!

对自己的才学非常自负的张元,信心满满的觉得自己肯定要拔得头筹,但谁知天意弄人,最后一下崴了脚,在殿试过程中被黜落,这个意外的打击自然让他悲愤万丈,觉得天都塌了,这下可怎么办啊。

毕竟半生心血一朝落空,这个打击可不是一般人承受得起的。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奇怪,都参加殿试了,没考中状元就没考中吧,至少也是同进士出生啊,只要好好努力一番,还是很有机会当官,为国效力的啊。

其实不然,大家会这样想,主要是没了解过当时宋朝的科举政策,要知道,在此之前,北宋的科举政策是实行的末尾淘汰录取制度。

也就是说,只有你考试成绩好,排名靠前,才算进士,也才有资格做官,考的不好,排在末尾的,就直接淘汰了,压根就没你什么事了。

而很不幸,这位张元老兄,就考得不好,吊车尾被淘汰了。

也是因为张元叛宋这件事之后,北宋朝廷才被迫改革了当时这一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对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

即使那些殿试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就是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之事。

此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一直沿用了这一制度,所以,其实很多后来的考生都应该感谢张元,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此后各个朝廷的进士录取率生生提高了一大截啊。

当然,这都是后话,总之,落榜后的张元,很生气,很郁闷,便拉上他的另一位朋友吴昊赶往边关。

这时的张元,倒还没有叛宋投敌的想法,也想找另一种办法报效国家。

于是雇了几个人拖着一块大石板在前面走,石板上刻着他人两个人嗟叹怀才不遇的诗句,他们两个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以此引起边关统帅的重视,从而在边关效力。

可能两人觉得,既然文的不行,那咱们就来武的吧,在边关效力可能要比在朝廷考状元容易一些。

也果然,看到这伙人这么奇怪的动作,边关统帅还真的接见了他们,引他们入大帐聊了一阵儿,可最后,大概是觉得话不投机,那位统帅又把这两人给送了回去。

这就更打击张元了,要知道他们投靠边关的本心就是要在那里建功立业,将来好出人头地,谁知道却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时的张元还是没有叛国投敌的想法,而是郁闷的回到家乡后,不知因为什么事,又被当地的县令打过一顿板子。

这下他是再也受不了了,也正是因为这次侮辱,让得张元彻底下决心投靠西夏。

临行前,路过项羽庙时,张元“乃竭囊沽酒,对羽极饮,酹酒泥像,又歌‘秦皇草昧,刘项起吞并’之词,悲歌累日,大恸而遁。”

由此看来,张元不是毫无忠君爱国观念的人,但却是一个较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他认为自己的才干远高于朝堂之上那些庸碌之辈,有这些人当政,他就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他才要寻找一切机会证明自己的优秀,为此,不惜叛宋投夏。

可能也恰好是在此时听到了李元昊有立国称帝的大志吧,总之,张元就这样带着自己的好基友来到了西夏,也是在此时才改名为张元,其胡姓好友改姓名为吴昊。

因为这两人原本叫什么名字,实在不可靠,作者菌查不到。

而之所以改名张元,是因为“元”有“头、首、始、大”的意思,另外他不是没有考上状元吗?很可能是想自封为状元,也就是“一元复始”,从我开始的意思。

可是虽说来在了西夏,但李元昊也并不是想见就能见的啊,人家毕竟是西夏王,日理万机,而张元和吴昊不过是两个郁郁不得志的小人物,根本没兴趣搭理他。

不过这张元倒还真是有些才华,没有难倒他,来在西夏后,两人是在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

也果然,巡逻者见到后,知道他们不是夏人,于是立即将他们拿下送予李元昊。

李元昊得知后,也很是吃惊,因为这就显出两人改名的奥义来,要知道此时李元昊还尚未改名为曩霄,依旧名元昊,见到这两人竟敢不避自己的讳,自然很气恼。

于是立即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又为何进入夏境?

可这两人脸不红气不喘的大声说道。

“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后受唐朝皇帝赐姓李和宋朝皇帝赐姓赵,可谓一人多姓)元昊听后非常惊奇,就释放了他们,并且委以重任。

这也显示除了李元昊的过人之处,毕竟他之所以能够建立西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比大宋朝的皇帝更加爱才。

另外李元昊对待张元及吴昊的一个细节也使得张元和吴昊更加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那就是二人投夏后,其家属被宋羁縻随州的时候,元昊派间谍矫宋朝的诏令释放他们,偷偷救出张元的家属到兴庆与他共聚,从此,张元再无后顾之忧,一心辅佐李元昊,后来吴昊也被重用。

要知道唐朝的李世民在对付周边的少数民族时,都是采取的夷制夷的战略。

而李元昊是个非常有头脑的首领,这次张元主动前来投靠,他的脑洞大开,心想,我何不来个“以汉制汉”,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重用张元,直接封他为西夏的国师。

也正是因此,在张元的辅助西夏日渐强大,从一个弹丸之地发展成了能与北宋有一战之力的强国。

此次更是采取他的计谋,困死了宋朝的三关大帅杨宗保,大败范仲淹指挥的宋军,第一战就直接导致宋军阵亡高达一万多人,也正是因为这一战令北宋整个西线的边防噤若寒蝉,视西夏军如猛虎,如避蛇蝎,都当起了缩头乌龟,再也没人敢出头征战。

同时这一战之后,张元立即又鼓动李元昊趁热打铁,马上攻取渭州,好进军关中,入主中原。

总之这个张元在西夏,就没做什么别的事情,整天就只是鼓吹李元昊攻打北宋,他整个人一心一意以灭宋为志,力劝李元昊扩大对宋战争,攻取陕西关中之地,进而东向中原,同时联络契丹,让其攻打河北诸路,可以让宋朝两面受敌,这样就势必陷入困境而崩溃。

并时常劝说李元昊:攻取汉地,令汉人守之,这样才能扩大疆域,财用充足。

可惜李元昊虽然是一代雄主,但却不是明君,很多时候对于张元的建议,根本不听从,而是刚愎自用。

再加上身为游牧民族长期养成的习惯,总是控制不住的喜欢掳掠而还,拿宋朝的百姓不当人。

因此,尽管取得多次胜利但是财力却越发困难,这可能也为西夏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所以,这大概也是张元因为其人而被封建旧时代的正统观念定性为“汉奸”或“民族败类”的原因吧。

这本来是一个和黄巢差不多的人物,都是因为科举不第而叛国,而之所以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扬名,一个名声不显,大家可能听都没听过,主要原因便是宋以后历代诗词选均不收录其诗。

现在还能考证到这个人,主要是因为其诗文残篇断简及事迹仅存于宋人笔记中,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南宋岳珂(岳飞之孙)《桯史》等笔记中。

张元最有名的一首诗可以说是《咏雪》了,全诗大概是:“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这首《咏雪》诗大概在历史上也和唐末的“造反英雄”黄巢所题的那首《菊花》差不多,只是不如它那么有名,其主要原因也在于黄巢造反是为民族内部矛盾,而张元公开造反是帮异族与本国做对,是民族矛盾。

因为政治正确的原因,“汉奸”的诗词不宜公开宣扬,所以其实私下里许多文人骚客都极为欣赏张元的才华,婉惜之情跃然纸上。

这其中沈括,洪迈及岳柯乃至我们的伟大领袖都是其中之一,张元与黄巢一样因为科场不第,张元其人又因恃才傲物,被知县打过板子,遂投西夏,鼓动元昊造反,与大宋朝对着干。

张元的《咏雪》之所以在以前较鲜为人知,在之后比较有名,只因其中两句我们的伟大主席在1957年在《诗刊》发表长征途中的旧作《念奴娇昆仑》里自注引用而广为人知。

主席的原文是: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得是飞雪,虽然文中未有提及张元之名,但的确是引用的他的诗。

其实宋洪迈《容斋随笔》之《纪张元事》已经从这句诗中窥见张元立志搅乱天下的决心。

包括在1935年10月《念奴娇昆仑》之“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其实也是为张元《咏雪》诗的化用。

所以由此可见,这张元的确是个有才华的人,而且才华还非同一般,在他的辅助下,李元昊能在造反的过程中取得一些优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

……

……

最新小说: 救了马皇后的我,竟是大明皇长子 万人迷受偷偷做攻 赵煦穿越成燕王 召唤与战争 科幻宇宙:我银河帝国文明被曝光 大唐之少年宰相 大宋之刘备穿越成了宋高宗 我表演了搞事剧本 十分钟零补刀?打假赛还是真滴菜 大唐无敌太子爷